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議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直到上世紀90年代,珠算還是我國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的一項內容,但在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珠算被取消。(12月5日《新京報》)
入遺以后,意味著珠算將作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得到全方位的保護,不過對于這樣的寶貴財富,居然早在2001年,就已經從義務教育課程中取消。為什么會取消,自然是有各種各樣貌似合理的因素,比如 “珠算已在生活中不常用到”,比如“為了給小學生減輕課業負擔”。
毋庸置疑,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珠算確實“已在生活中不常用到”,但是如果因為不常用到,便要摒棄之,這顯然也是功利主義思想在作祟,是目光短淺的表現。珠算的存在價值,除了古時生活應用之外,它更體現出一種文化標簽價值,正如入遺標準中的“杰出的文化代表性”,既然是有文化的代表性價值,這是任何時候都不過時的。
而所謂的“為了給小學生減輕課業負擔”,這就更缺乏說服力了,珠算課程的設置,除了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外,還可以讓孩子們領略傳統文化的智慧。一門這樣有價值的課業,一門可以“寓教于樂”的課業怎么可能會增加孩子們的課業負擔呢?與其說是增加了孩子的課業負擔,不如說是在嫌棄珠算在應試教育中的格格不入吧。
另外,需要明確的是,珠算入遺,一方面的確是說明珠算的文化代表性價值,另一方面也是反映出這種文化遺產當前需要迫切的保護。并非把珠算列入了非遺項目,就意味著可以一勞永逸,珠算已經得到了最好的保護。將珠算寫進非遺項目中,這也不是最終的目的所在,更大的價值還在于傳承和發揚珠算寶貴的文化價值。而傳承和發揚,最終還要落腳于腳踏實地的保護實踐中。
如今看來,最好的保護實踐,就應該是把珠算請回到孩子們的課堂中,讓孩子們以盡可能規范和全面的方式,學習和認識珠算這一傳統文化。更進一步說,把珠算請入課堂,并不僅僅是讓孩子們認識和領略珠算文化的瑰麗,更大的意義還在于通過讓孩子們領略這一傳統文化智慧后,在心理形成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如此才能一代又一代地將更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