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一生要辦103個證!近日,廣州市政協委員曹志偉手持3.8米長的“人在證途”圖表,引起社會關注。不少網友吐槽:“我們不是在辦證,就是在辦證的路上。”
103個證件,折射的不僅僅是“辦證多”,更是“辦證難”。老百姓怕辦證,怕的是辦證程序的復雜,怕的是辦事單位的臉色。“北漂小伙辦護照跑6 趟”“河南孕婦4月內跑近20趟”,無一不暴露出“中國式辦證”過程中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辦證難”滋生了權力尋租的土壤,孕育了腐敗的 溫床,讓一些本該通過正常渠道解決的問題,長期籠罩在權力、利益、冷漠和不作為的陰影之下,這些正是為老百姓所詬病的癥結所在。
終結“人在證途”必須對癥下藥。在新媒體、移動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用先進技術來簡化證件的數量和辦證流程,打破各部門之間孤立、僵化的信息孤 島,用科技手段來逐步實現“一證行天下”的目標,理論上講并不是難題。但治“標”更要治“本”,更重要的“本”在于,在“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的當 下,我們是否有勇氣清除在行政管理中隱藏的官僚意識、利益分割的頑疾?
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把簡政放權作為深化改革的“當頭炮”,有關辦證的新政策不斷出臺,這些都表明政府在面對改革阻力時壯士斷腕的決心。在簡政放權背景下的“減證”,減掉的不僅僅是證件的數量、審批的流程,更是減掉辦證單位的不良作風、官僚意識和腐敗的灰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