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讓法治精神融入每個公民的血液

2014-10-2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體: ]

 國家現代化,關鍵是人的現代化。當記者近期以“全民守法”的視角在全國各地展開采訪時,深感勢不可擋然而錯綜復雜的“潮涌”:在國家邁向現代化的轉型同時,國民也在邁向現代公民的轉型。

    培養公民信任法律、尊重法律的思想意識,確立法律至上的現代法治觀念,讓法治成為全體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形成一個“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圍,這是中國邁向民族復興、實現偉大夢想的價值指引!

    “法治觀念淡薄,官的問題大于民的問題”

    今年4月14日,記者在上海普陀區醫患糾紛人民調解辦公室現場目睹了這么一幕:醫院代表捂著眼睛痛苦地倒在地上,患者一方的打人者與其他家 屬還在大聲叫罵。辦公室負責人說:“我們的初衷是給醫患雙方創造一個‘老娘舅’式的第三方調解環境,這些年來消除了很多矛盾,受到醫患雙方歡迎,但是,也 總有個別人認為用拳頭維權比用法律維權管用。”

    有遵紀守法,也有胡作非為;有法治文化,也有戾氣彌漫。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法治意識覺醒,法治理念有較大提高,依法維權愿望迫切,但是對法治的全民敬畏尚未形成。

    要讓法治成為國人共識、建立起全民法治信仰,還有很長的路。這是歷史與現實問題的交織、碰撞的結果,譬如一些地方司法公信力匱乏;又如 “權、錢、名”帶頭違法,對法治精神構成極大破壞;又如傳統“人情社會”對“法治社會”的擠壓,很多人信仰人際關系而非法律,一位接受采訪的政府官員舉例 說,兩輛車碰了,不少人第一時間不是找法律,而是找朋友,“且不要說群眾,我們自己也是這樣。”

    法大還是權大?這本來不成為問題,但在個別地方,卻是干擾法治實施的大問題。多位采訪對象表示:當前一些地方一些領導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封 建殘余思想仍很強烈,把“官”與“管”畫上了等號,出現了權大于法、以權壓法甚至“我就是法”的問題,對于全民法治觀念的形成,沖擊很大。黑龍江一位干部 坦言,法治觀念淡薄,既有官的問題,也有民的問題,“兩相比較,官是主要方面。”

    從抓“大”與抓“小”入手培養法治信仰

    近年來,北京市平谷區積極推行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一把手”上法庭當被告,成了最有效的“現身說法”,普法效果出奇的好。

    培育全社會的法治精神、法治信仰,需要從抓“大”(領導干部)處破題,從抓“小”(娃娃)處著力,努力形成全社會衡量是非錯對的共同標準,達成廣泛共識。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全民守法的前提,應該是公權力或官員守法、領導干部守法。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官員的言行對我國社會心理的影響至關重要。官員率先垂范,才能帶動全社會守法、遵法、用法。曾任北京平谷區長、現任區委書記的張吉福帶頭上法庭當被告,其他干部紛紛仿效。他說:“權力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上了一次法庭以后絕對不敢濫用權力。”

    抓“大”的同時,也要抓“小”。培育法治信仰,要從娃娃抓起,改變在小學教大道理、到大學教遵守規則的教育錯位現狀。這是眾多采訪對象的共識。

    強化制度設計筑牢法治社會之基

    2013年8月,濟南中院微博直播薄熙來案庭審,并召開數量創歷史紀錄的9次新聞發布會,極大地滿足了社會公眾的知情權。上海大學社會學家 顧駿評價說:這是值得大書一筆的司法進步,彰顯了法律的公平與公正,強化了公眾法治信心,希望這一制度設計能夠持續。記者采訪時深切感受到,全民守法是依 法治國的基礎,也是立法、執法、司法三者的末端,前三者的“營養”或者“毒素”,都在全民守法這個層面上堆積與滋生,盛開“鮮花”或者“惡之花”。只有通 過制度設計,建立順暢的糾錯機制,才能筑牢法治社會之基。

    公正宣判,以案說法,是培養全民守法意識的有效制度設計。

    湖南金州律師事務所律師甘元春認為,讓群眾獲得公平正義感并不難,例如把不涉及保密與隱私的庭審,全部進行網絡直播或全程視頻錄播,既能滿足群眾知情權,又能有效減少冤假錯案,尤其對一些涉及“權、錢、名”的案例,更要放大其效應。

    “老百姓信服最重要的東西,并不是看你的口號,具體就看你的判決。這一點上,要讓人民看到具體的正義!”著名法學家江平如是說。

    全民守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頂層設計與社會創新并重、立法執法司法改良與法治信仰培育同步,雖任重道遠,但只要努力不懈,多管齊下,必將使越來越多的國民真正形成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讓法治精神融入每個公民的血液!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