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評論:應屆生緣何不愛異地求職?

2014-10-24  來源: 北京日報
[字體: ]

 求職高峰來臨,同學們或把工作地點圈定為高校所在的北京,或一心要回家鄉就業。與這些在熟悉的地方打轉的小伙伴不同,北京一所211高校中文專業 畢業生小江卻準備趕往廣州面試。她說:“崗位與我的專業對口,公司口碑也不錯。雖然我是北方人,從來沒去過廣州,但只要待遇和發展前景好,去闖闖也不 錯。”

    記者昨(22)日采訪發現,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中確實有一部分像小江一樣的異地求職者,但他們在展望前景的同時,也會面臨著某些挑戰,不少“過來人”都承認,異地求職絕對不僅僅是“一張機票的事兒”。

    遠離故土、異鄉漂泊對于應屆生提出了種種挑戰,前程無憂近三年每年都會對大學生就業走向進行調查分析,從統計數據來看,2012年受訪者愿 意異地求職(即在老家和讀書城市之外的地點求職)的比例為55.7%,2013年下降至54.3%,而2014年有意愿異地求職的比例為51.9%,應屆 生異地求職的意愿正在逐年下滑。

    “土著”隔膜內心孤獨

    “我們單位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當地人,人家湊一起就說方言,其實也不是聽不懂,但感覺自己被排斥了,很不舒服。”小張在三年前被沈陽的一家媒體接收,工作表現尚佳,但她向記者表示,身邊沒有同學,也沒有家人,心中的孤獨感始終難以排解,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精神狀態。

    記者調查發現,在被問及“為什么不在外地找工作”時,不少受訪的應屆生都承認,“缺少熟悉的圈子”是主要原因。除了日常的交際,大部分人還 有些“現實”的考慮——同一專業的畢業生往往會在某些行業形成集聚,無論是信息的流通還是業務的探討,大家都能互相助力,所謂“見面三分情”,選擇外地的 同學往往就失去了這方面的資源。

    孩子看護費盡心思

    對于已經在外地筑巢的已婚人士而言,孩子的“看護難”也是一個大問題。這些年輕的父母因為工作時間短、經濟條件比較一般,所購置的住宅面積 不大,把父母接過來協助帶孩子,往往會“擠作一團”。但將孩子“送回家鄉”,又讓他們難以接受,小承就是這樣一位左右為難的母親,在無奈地把快兩歲的孩子 從珠海送回老家長春后,她幾乎每過半個月就要沖向機場趕去東北,這種頻繁的探訪增加了不小的開支,小承本人也是疲憊不堪。

    兩地難顧機會溜走

    “對于應屆生來說,異地找工作多為‘兩頭下注’。但現在的公司很少直接簽約,大多都要有實習考核期,能不能留下來,誰也沒準兒,不知道要顧哪邊。”同時拿到北京和杭州兩家互聯網公司實習機會的小翟近來很撓頭。

    說起自己2013年的求職經歷,小翟的師姐小付有些“心有余悸”,她告訴記者,去年為了避免“撞車”,她特地在上學期將簡歷只投往北京,下 學期只投往廣東的城市,但人算不如天算,北京公司的回信來得太慢,還是和廣東的實習時間碰到一起了。為了“保本”,她和對方的人力部門協調了多個來回,終 于將實習期推遲了一個月。在小付看來,實習機會沒有兩頭落空,更多是一種僥幸。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