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邁好每一步,仍是一種考驗,考驗的,是整個社會的誠信、自律和他律素質,是頂層制度設計和依法依規操作的決策水平,也是每個個體人生的自主選擇能力。
如果有一天,分數不再是高校錄取學生的惟一依據,大學們能不能把握好自家的招生標準?如果有一天,每一個考生都能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入,學生和家長們是不是真正懂得如何選擇?
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這一天,正在逐漸成為現實。7日晚,上海市教委公布2015年該市22所市屬高校春季高考的改革試點方案。作為新一輪高考 改革全國兩個試點省市之一,也是全國惟一還保留有春季高考形式的省市,上海的春考改革,無疑是對近兩個月前才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的第一次具體操作和落實, 因而廣受關注。
比起以往的高考改革方案,上海這一方案中在兩方面顯出新意:其一是,春季招生不是另設一次考試,而是利用上海已經建立的“高中學業水平考+附加 試題”再加學校自主面試形式選拔學生,相對而言,不會造成此前自主招生中多受詬病的每所高校及幾大聯盟各自考試、學生從高三上學期起就疲于應考的“增負” 問題。其二,春考中,每名考生可以填報兩所院校、每校又可填報3個專業志愿。考生可以被兩所院校同時預錄取,只要在規定時間內到其中一所高校進行錄取確認 即可。
每個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成績水平申請多所學校,每所學校經過材料審核和面談決定是否預錄取,學生可以獲得多個大學的錄取資格并從中選擇一個。這 樣的招生模式,歐美高校已有多年運作的成熟經驗,也是國內許多人羨慕、認可的方式。上海春考邁出的這一步并不大,卻很有象征意義。因為它將真正不再是完全 “憑分數說話”,也是第一次給予了學生以選擇學校的權利。
從上海市屬高校開始破題的這一高考招生新政,或許很快,就會在更大的范圍里得以展開。
疑慮與擔憂不是沒有。經過這么多年高考指揮棒的機械訓練,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學生,都已習慣于“標準答案”式的行為方式:學校缺少明確和獨特 的辦學目標和定位,也很少研究用哪些標準來選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苗子;家長缺少對孩子興趣與志向的尊重與分析,盲從熱門專業、學校;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只教 會了孩子如何寫出“標準答案”,而沒有告訴他們,自己的人生該如何做選擇,以至于很多年輕人進了大學后一臉迷茫。
所以,有了選擇權,更要有選擇的能力。一個熱衷于“分數”“狀元”“排名”的社會,如何能生出鼓勵創新和多元發展的機制?因此,真要邁好每一 步,仍是一種考驗,考驗的,是整個社會的誠信、自律和他律素質,是頂層制度設計和依法依規操作的決策水平,也是每個個體人生的自主選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