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評論:高校管理,如何面對“網絡吐槽”

2015-10-23  來源:人民日報
[字體: ]

  

    從1998年有了校園網絡論壇,到如今大量校園新媒體特別是學生自媒體的不斷涌現,這對擁有5萬多名在校生的中山大學來說,校園管理出現了許多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

    根據今年9月中山大學團委發布的學校微信公眾平臺排行榜,僅列入統計的微信公眾號就有157個,9月份就發表文章2441篇,總閱讀量達110萬次。“這些應該還只是一小部分。”校黨委宣傳部蔡老師表示。

    在這些校園新媒體中,微信公眾號“中大青年”是比較有影響力的一個。在9月份的排行榜中,它以16.2798萬的閱讀量位居榜首,文章平均閱讀量1751次,平均點贊數111個,活躍度居首。“中大青年”是一個全方位的咨詢和服務的平臺,“粉絲”數量近3萬。

    大三學生、總編輯肖凡介紹,“中大青年”主要包括“青晚報”“青分享”“青悅讀”以及“中青光影”等欄目。通過這些欄目,“中大青年”成為學生表達意愿、參與學校管理的一個平臺。類似的溝通反映平臺還有微信公眾號“中大Din”。

    “實際上,這已經類似于一種通過輿論監督促進管理提升的形式。”大三學生、“中大青年”總社長盧爽介紹:中大南校區有一個攝影學會,10年 沒有換屆選舉,之前的會長長期霸占這個職位,甚至在早已畢業離校的情況下,還沒有退下來。“中大青年”不但發了報道,還發了一篇評論,提出社團章程必須嚴 格執行。在輿論壓力下,老會長被迫退出,換屆選舉順利進行,新一任會長得以選出。

    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相比,校園網絡論壇經過10余年的發展,已經與校方形成了相對成熟的溝通渠道。

    “南氣風云”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生自發在西祠胡同上成立的論壇。現任版主王明清(網名醬樣大盜)是公共管理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王明清介紹,自2000年建立以來,15年時間,論壇積累了10多萬用戶、23.8萬多條帖子。

    打開論壇,平均每天發布的帖子幾乎涵蓋了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最熱門的還是各種意見帖——哪個食堂菜難吃、自習教室太少、哪里噪音較大。 負責論壇管理的同學會將大家的意見搜集整理起來,“我手中拿的是輿情單,按照反映問題的重要性以及關心的學生人數分成不同等級,搜集整理后,如果能直接解 決,就找到相關部門,比較復雜的就轉給宣傳部門請老師協調。”王明清說。

    既在客觀上倒逼學校提升管理和服務,同時也使學校面臨更復雜的輿論環境

    學生不斷提出意見甚至是質疑,對學校來說是件麻煩事嗎?

    “并不會。相反,當學生發現一些問題,通過溝通進行解決,對我們的工作起到了積極作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周顯信坦言,近幾年,學校官方的微博、微信也紛紛建立,但是學校依然十分重視像“南氣風云”這樣的學生自己的輿論平臺。

    去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主要負責人——書記、校長、紀委書記等還和“南氣風云”的版主版友舉行座談會,面對面進行了長達3個小時的交流,校方圍繞校園網絡建設、用水用電、文體活動場所設施、圖書館管理、空調安裝等問題進行解答和回應。

    中山大學校方對此也持開明態度。“學校也必須解放思想,順應時代發展。”中山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丘國新觀點明確。在他的感受中,校園新媒體 特別是“中大青年”這樣建設性、負責任的公號,在客觀上倒逼學校提升了管理,甚至改變了學校的傳統管理模式,促使學校環境更加公平公正公開。

    “過去,學校對學生的管理,總體上還是單向的,學生主要是被動接受,他們發表意見、表達意愿的通道并不順暢。有了這些校園新媒體,學校與學生間的互動多了。”中山大學校黨委宣傳部負責新媒體事務的黃老師說。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也積極主動引入新媒體來改變管理模式,而不被動應變。“中山大學團委”是學校官方開設的一個微信公眾號,每年都會在校內 面向學生征集“十大提案”,學生覺得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學校選出其中反映最多的10個情況,提交給有關部門辦理。

    當然,學生自媒體也會有問題,黃老師說,由于個別自媒體缺乏自我約束和職業素養,特別是為了吸引眼球,贏得點擊量,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事 情也常發生,它們再與校外的媒體聯動,使得學校輿情更加復雜。就在今年中秋節,學校一名女生不幸去世,有一個自媒體未經證實就說她是酗酒導致死亡,結果被 校外媒體引用,引起學生家長情緒上的反彈。

    丘國新坦言,對校內自媒體不負責任的行為目前還缺乏有效管理的手段。“我們對于約談的效果沒有把握,現在的學生都很有獨立意識和叛逆精神,對管理往往很抵觸,處理不好可能造成更大的輿論反彈。”

    更多的溝通,讓學生們在網上的發言日趨理性,增強了學生學校間的互信

    “新媒體傳播手段,作為一種新的方式和新的應用,將學生從以往被管理者的角色變成了校園管理的主體之一,發揮著自我管理乃至參與學校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體現了一種創新和突破,是現代管理所追求的方向。”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張超認為。

    網友“廈門浪”認為,網絡也好、新媒體也好,雖然容易傳播謠言,但也能以最快的速度粉碎謠言。作為校方,必須主動適應這種復雜的輿論場,提升真實信息新聞發布的及時性和完善性,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澄清事實。

    張超認為,學生的意見、建議甚至吐槽、批評即使不在平臺上顯現,也不意味著不存在,假如尋找其他途徑發泄,可能會出現隱患。這個平臺作為學 生與校方之間進行溝通的工具,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因勢利導將能發揮積極作用,但如果一味封、堵,既不現實,也可能適得其反。對此,校園管理者應給予關注和 重視,不能將新媒體平臺與傳統校園管理相對立。

    有了關注和溝通,還可以走得更遠。在“南氣風云”的論壇上,已經有不少學校部門“加盟”和“入駐”,體現了學校主動走進學生、尋求溝通的意愿。

    “就拿宿舍裝空調這件事來說,同學們建議了好幾年,今年暑假終于安裝上了。由于學校與我們保持溝通,告訴我們之所以等待了較長時間,是因為 此前電力不夠,在電力擴容后將逐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也看到了學校的努力。”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研三學生閆鳴坦言,和6年前相比,學生們在網絡 上的發言日趨成熟、理性,和校方在溝通中增強了互信和理解。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