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中關村創新創業季(2015)”系列活動拉開帷幕。中關村核心區(海淀)正式發布《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中關村大街將重點培育科技金融、創新創業服務、創意文化等五類平臺服務業職能;重點提升信息產業、大數據、智能硬件三大優勢產業集群。
10座樓宇有調整積極性
此次規劃將中關村大街的研究范圍分為重點功能建設區和功能協同發展區。前者主要以中關村大街為中心,東西兩側各拓展300米;后者包括沿線北下關街道、紫竹院街道、中關村街道等6個街道的全部行政轄區范圍。
此前相關部門對該地區的調研結果顯示,目前中關村大街沿線寫字樓36座,總建筑面積約170萬平米,入駐企業約6663家,空置面積約10146平米。樓宇內基本業態以辦公、商業為主,商業部分主要集中在餐飲、銀行、賣場、酒店等。
根據各街道反饋信息,36座樓宇中,鼎好、海龍、億世界等10座有業態調整積極性。此外,中關村大街沿線范圍內,計有購物中心8處,小商品批發市場和電子賣場8處,星級酒店17個,快捷酒店5個。上述業態也具有調整的可能性。
部分大院存量空間將改造
根據規劃,中關村大街將重點培育科技金融、創新創業服務(如科技服務、新型孵化器等)、創意文化、商務服務、生活服務五類平臺服務業職能;重點提升信息產業、大數據、智能硬件三大優勢產業集群;依托大院的創新資源,積極培育新興產業。
具體而言,今年年底前,將制定完成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設立若干大街建設節點,啟動一批主題樓宇的業態調整工作和街道環境改造工程,設計并建成體現大街文化內涵的雕塑景觀,初步提升中關村大街的外部形態。
至2017年底,形成一批創新創業、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新型業態集聚區;突破部分大院低效用地等存量空間的改造工作;2020年底,中關村大街及周邊地區將持續產生具有中關村原始創新、技術服務能力及商業模式創新優勢的創客群體和企業集群。
中關村大街將構建“5+6”的功能布局結構。“5”即劃分為五個特色職能區段,“6”即選取六個節點地區,進行功能優化和環境設施改善。
■ 焦點
五年來中關村西區電子賣場面積降6成
據悉,此次中關村大街規劃將重點依托鼎好、海龍、億世界、光耀東方中關村時代購物廣場、中關村大廈、中發電子城、大華科技商廈、天作國際大廈、光大國信大廈、九龍商務中心10座樓宇,開展功能以及業態的調整。
其中,中關村大廈重點引導業態向總部型科技企業、科技金融及品牌創業服務類企業轉型;中發電子城、大華科技大廈重點向智能硬件等專業領域創新業態進行引導;天作國際大廈、光大國信大廈、九龍商務中心重點向科技金融、初創企業、創業服務、創意文化類業態進行引導。
民眾熟知的鼎好、海龍等中關村電子賣場,將整體轉向以企業孵化器為代表的寫字樓。即便保留一些商業,也是一些規范的品牌體驗店,讓消費者在線下體驗正牌的產品。
根據相關數據,2010年至今,經過五年的業態調整與提升,中關村西區商業面積減少了約43.24萬平方米,降至49.36萬平方米,其中海龍電子市場剩余商業面積1.5萬平米,億世界電子市場剩余商業面積5.4萬平米,鼎好電子市場剩余商業面積為8.16萬平米。
中關村西區的電子賣場面積由43.4萬平米降至15.06萬平米,比2010年下降65.3個百分點,占西區總建筑面積的4.4%。
另外,環境和交通設施的優化也是此次升級重點。
中關村大街將強化重要節點地區的標志性雕塑和大型裝置的設計,形成獨特而濃厚的創業文化,提升街道空間的場所活力,改善街道空間的慢行環境,還將理順局部道路交通,解決交通瓶頸。
相關閱讀:
評論丨中關村不做大賣場 將要賣什么?
文 / 央視特約評論員 楊禹
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于10月11日正式發布:未來3-5年內將完成轉型,現有15萬平方米的傳統電子賣場將逐漸騰退。中關村將徹底告別電子賣場,集中有限空間著力發展創業孵化、智能硬件、互聯網+等新經濟、新模式,打造人才集聚、模式創新的創客中心和共享經濟中心。
中關村創業大街發展規劃
中關村創業大街發展規劃
沈騰,也就是央視春晚舞臺上的郝建、時下電影院里正“煩惱著”的夏洛,和他的“開心麻花”團隊,很多年來一直以海淀劇院為根據地。出劇院大門往北一百米,就是中關村大街的最南端。
沈 騰他們,其實也算是中關村比較早吸引來的文化創業者。為什么選擇這里扎根?除了附近高校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觀眾,還有中關村諸多電子大賣場里曾經擠滿著的姑 娘小伙兒們。一個小時前還是柜臺兩邊的買者和賣者,一個小時后可能就前后腳地坐進劇院,跟著“麻花味兒”開心地樂上一個晚上。
這兩年,“e世界”、“鼎好”等等大賣場逐漸沒那么高人氣了。但據說“開心麻花”的票房一直不錯。少了賣電腦的,來了用電腦的。創客們來了。他們很辛苦、很有創業的壓力感,所以他們更想抽空到海淀劇院去樂一樂。
創客們嘯聚之處,時下最有名的是3W咖啡。它坐落在中關村西區的西北角,跟東南角的海淀劇院遙遙呼應。今年5月7日,一位中年人走進3W,要了一杯香草卡布奇諾,坐下來和創客們聊天,臨走付了30塊錢。隨后他又去樓上和正在做路演的“拉勾網”員工攀談。他的名字叫李克強。
5月7日 李克強來到中關村創業大街3W咖啡
3W咖啡所在的這條二百多米長的大街,二十多年前就很有名氣,叫“海淀圖書城”。后來不知咋地,慢慢變成了賣教輔材料的圣地。再后來,一度有變成“酒吧一條街”的趨勢。如今,這里改名叫“中關村創業大街”,不相關的店面逐漸褪去,留下創業者摩肩接踵的身影。
從 這條創業大街往東走幾里地,是中科院物理所。那天李克強來喝咖啡之前,就是去的那里。無論三十多年前柳傳志在中關村賣電腦,還是十幾年前數以千計的北漂們 開始在大賣場里忙活,在他們身影的側后方,中國科學院的數十處研究所、百多個世界級實驗室,始終安靜地存在著,不事張揚,該干啥干啥。
中關村創業大街
從 這條創業大街往西走一里地,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2013年的9月30日,一群人來到這里上課。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把課堂搬 到了這里。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發表了關于“切實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的重要講話。當年傳統電子大賣場興起時,這個展示中心所在處,還是中關村核心區 外圍的一片水稻田。
對 于只盯著時髦電腦手機的那些年輕人來說,過去十幾年間的中關村,基本就等同于那幾個傳統電子大賣場。而他們視線外的中關村,其實從來沒閑著過。持續努力之 下,中關村已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聚集著兩萬余家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年總收入達到兩萬多億元,從業人員近200萬。“中關村”早已越出了狹 義的地理概念,中關村的管理機制,中關村的人才政策,中關村的融資方式,都在中國創新體系中“有一號”。
2015年1月,中關村e世界商城
中 關村在迅速長個兒。這愈發把核心區那些傳統電子賣場襯托成了“村中村”,形成了事實上的中關村核心“洼地”。電商平臺成為常態后,不辭辛勞跑到中關村去淘 電腦手機,越來越成為很OUT的事了。五年前,這片核心區如果堵車,往往是某個電子大賣場又在搞盛大促銷。而今,這附近每天堵車的原因,已蛻變成——要么 是海淀劇院斜對面的人大附中、大賣場東邊的中關村一小在放學,要么是大賣場南側的家樂福在打折,要么是被北邊的四環路暴堵波及,總之,大賣場想制造個堵 車,已經比較困難了。
中關村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中國自主創新的參與者、見證者。中關村從未停止過探索、創新的腳步。被傳統電子大賣場占據臉面,只是一個必經階段,該來的時候來了,該走的時候,現在到了。
中關村是一個縮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下的中國,顯然不只需要一個中關村。如 果只是因為傳統電子大賣場逐漸衰落,就斷言中關村“完了”,那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些大賣場的很多店面,現在也已被改造成了創新孵化器、創客空間 等等。創業可不只是喝一杯咖啡那么簡單時髦。他們聚在一起要討論技術、尋找空間、搭建團隊。他們這杯咖啡要是喝出成效,背后還得有扎實的鼓勵政策、細致的 公共服務。
中關村地區的商業、文化設施,也在逐漸提質。新一代年輕人要奮斗,也會生活。“開心麻花”系列劇能在這片土地上長演不衰,不只是因為年輕人們要來圖個樂子。他們需要一種開放、包容、自主、創造的生活氛圍、文化共鳴。
或許到今年除夕夜,春晚舞臺上的郝建他們,會是一群中關村的創客。不信?咱們走著瞧。
來源:央視新聞
延伸閱讀:
中關村“知識產權一條街”啟航
央廣網北京10月11日消息(記者劉天思)在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形勢下,10月11日,作為中關村創新創業季開幕式的一項重要環節,北京市、海淀區領導共同為知識產權一條街揭牌,標志著知識產權一條街借助中關村創新創業的熱潮開啟新的航程。
“知 識產權一條街”屬北京市、海淀區共建的“一城三街”項目,位于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地帶,由一縱一橫兩條軸線的沿線區域構成,縱軸為西土城路- 學院路一線,南起北京郵電大學,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向北延伸至北京科技大學,長2.5公里,橫軸為知春路-海淀南路一線,東起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向中關村西 區延伸,經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至中關村知識產權大廈,長4公里。
自 “一城三街”建設啟動以來,海淀區不斷加大“知識產權一條街”工作力度,先后形成中關村知識產權大廈、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致真大廈三大集聚點,帶動700 余家各類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在海淀集聚發展,形成以康信、路浩等綜合性服務機構,東方靈盾、連城資產評估等特色服務機構,北知公司、智谷等高端運營機構,思 博網、知果果等新型互聯網服務機構為代表的一批品牌機構,成為各自服務領域內的龍頭企業。
在 加速物理空間集聚的同時,海淀區不斷加強功能建設,“知識產權一條街”正成為營造區域創新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新引擎。2014年以來,海淀區與市級 部門共同出臺了《關于支持知識產權和標準化服務業在中關村示范區集聚創新發展的辦法》,成立全國首支知識產權運營基金,全國首家知識產權服務協作組織,建 成國內首個技術轉移與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全市首個區縣“知識產權國際化交流基地”,成立中關村知識產權糾紛訴前調解中心,舉辦中國知識產權商業大會、中關 村知識產權論壇、海淀知識產權大講堂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活動,實現京產專利數據庫首次走出國門。2014年底,全區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67億元,同比增 長9.5%,占全市43.6%,發明專利授權量1.15萬件,占全市49.6%,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50件,遠超北京全市40件、全國4.9件,與國外 發達地區相比處于同等水平,成為國內外創新創造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知 識產權是區域創新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知識產權一條街”致力于建設中國知識產權服務高地、服務中關村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正在加快引進國際高端知識產 權服務機構,打造國際高端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的集聚區、中國知識產權運用的引領區、知識產權國際化交流的窗口區,為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10 月11日至18日,海淀區還將舉行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服務性強的知識產權一條街啟航系列活動周,包括八項重點活動,一是10月11日的知識產權一條街啟 航儀式,二是最新專利技術洽談發布會,三是海淀區政府與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合作備忘錄簽署,四是知識產權典型案例審理旁聽,五是海淀區知識產權聯席會議成 立,六是知識產權一條街環境提升,七是知識產權服務業企業家早餐會,八是大型跨部門、跨領域的知識產權聯合執法。通過知識產權一條街啟航系列活動周的舉 辦,不僅是要促進知識產權服務業態發展、在新起點上加快知識產權一條街建設,更是要為核心區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業者切實提供全面的知識產權服務,不斷優化創 新創業環境,促進核心區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