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座就要被指責嗎?這兩天,一組老人抱小孩指責女子“不讓座,沒素質”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記者聯系上發帖人張先生。據他介紹,事情發生在7月9日早上,在南京地鐵1號線上,一位老大爺帶著孩子,見沒人給他讓座,就開始指責旁邊一名女子,為此兩人吵了起來。
不知從何時開始,要座成為了一種能夠成為新聞的鬧劇。有要座不成罵人的,有要座不成打人的。連陳凱歌的影片《搜索》,也把老人要座被女主角 調戲、嘲諷當成了敘事的關鍵情節。其實,讓個座難嗎?在擁擠的地方讓座,既可以幫助到弱者,又可以體現自身的素質,本不是什么難事;當然,不讓座也并非十 惡不赦,不讓座的原因有很多,有不讓座的人也有讓座的人,沒有必要因為別人不讓座而動火氣。遺憾的是,這樣的心平氣和在擁擠中變得缺失,面對稀缺的座位, 人們往往一言不合就開罵,就開打。似乎,一個座位直接決定著自己的尊嚴和幸福。
有人把“要座鬧劇”的議題,設置在道德與義務層面。一方面認為,讓座是一種美德,對于讓座的人自然要給予褒獎;另一方面也認為,不讓座是一 種權利,人們沒有必須給他人讓座的義務,所以,不讓座也無可厚非。這樣的理性分析自然沒有錯,問題是,無論要座者還是被要座者,他們都感受到了委屈。在要 座過程中,要座者覺得自己是需要關照的弱者,被照顧理所應當,他們已經為社會做出過貢獻和犧牲;而被要座者覺得自己在城市中也處于弱勢,他們在辛苦打拼處 于透支狀態,憑什么要他們給別人讓座?結果,雙方都覺得自己有理,覺得自己委屈。于是,憤怒便不可遏止地迸發。
而且,還應該注意到的是,人們的委屈其實不僅僅來自于是否有座位坐,人們的委屈其實是一種早已普遍存在的集體情緒。換句話說,在來到擁擠地 方之前,人們就是焦躁的,就是緊張的,在來到擁擠地方之后,稀缺的座位成為誘發他們情緒爆發的導火線。這種焦躁和緊張不僅在車廂內存在,在任何資源緊張的 地方都會表現出來,在任何發生摩擦的時候都會爆發出來。這就是為什么人們知道讓座是美德,不讓座是權利,但是關于要座的鬧劇和新聞總是層出不窮的原因—— 人們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者說,沒有辦法接受自己處于弱勢,被別人欺負的事實。
所以,在討論“要座鬧劇”時,應該追問一句:人們的集體焦慮和委屈從何而來?社會學中“相對剝奪感”這個概念,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分析視角 ——在社會發展中,當人們沒有辦法及時享受到發展的紅利時,總是產生羨慕嫉妒恨的感覺,總會覺得自己是被剝奪者,即便他沒有被真的剝奪,即便他面對的是一 個與其毫無具體關系的陌生人,他也會把這種感覺遷怒于對方,并通過各種極端的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在“要座鬧劇”中也是如此。當人們覺得自己已經處于弱勢 時,情緒就會跑到理性前面,焦慮的表現就會取代心平氣和,反正自己已經是弱者,有什么好顧忌和害羞的呢?要座的老人如此想,被要座的人也是如此想。
這就意味著,面對“要座鬧劇”光是講關于讓座的道理是無效的。這個道理在每次鬧劇發生時都會被重復一遍。可是效果如何呢?一旦發生類似的鬧 劇,人們總是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無論他們站在何種立場上。因此,在講道理之外,還應該想想人們的委屈和社會的戾氣從何而來,如何讓人們在社會發展中保持 心平氣和的心態,如何讓他們最大化地享受到社會發展的紅利?這些問題,似乎不是“要座鬧劇”中的話題,但直接決定著“要座鬧劇”的出現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