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生活了15年的上海思慧德安防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姜賀松沒有料到,他駕駛著公司車輛在路口禮讓行人時,竟意外“堵”了上海市副市長、市公安局 局長白少康的車,他更沒想到,白少康特意記下他的車牌號,在電臺接受訪問時為他點贊。他甚至記不清事情發生在哪個路口,因為“這是我開車的習慣。”
這樣一樁“小事”,為何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恰恰說明大家對社會提升法治意識的熱切期盼。
支小馬路上,駕駛員停車讓行
“三年前我剛從日本回來,在南京西路西康路綠燈時過馬路,一輛出租車刷地一下轉彎過來差點撞到我。我拍著引擎蓋讓對方注意,駕駛員居然說我 ‘眼睛有毛病!’。”8月4日15時許,在南京西路西康路處,正在等候過馬路的市民張雯講了令她“耿耿于懷”的一件事。不過現在張雯覺得:“這段時間明顯 感覺上海車輛駕駛習慣在變好。”駕齡21年的市民于強說:“大家越守規矩,交通反而越好。”
支小馬路一度是車輛不禮讓的“重災區”。浦東新區瀏河路是一條小馬路,8月9日上午9時許,記者隨幾名老人通過這一道路,正好遇上一輛行近斑馬線的黑色小客車。有老人“習慣性”地站在斑馬線中間等車先行,駕駛員卻在車內微笑揮手,待行人全部通過馬路后才再次啟動。
機動車守法帶來“連鎖效應”
“如果駕駛員能做到斑馬線前、轉彎時禮讓行人,那么違法鳴號等行為也會相應減少。”浦東新區昌里路是一條熱鬧的商業街,靠近上南路處人流量極 大,多部公交車需要在此右轉。附近一家商鋪的老板告訴記者:“以前這些公交車都是按著喇叭開道,現在轉彎時都小心禮讓,有時見人多索性停下來,喇叭聲少了 許多。”
在記者的實地體驗中,一些高峰曾“爭分奪秒”的路口,情況也發生了變化。7月28日上午8時許,記者在曲陽路四平路上看到,早高峰時車輛較多, 綠燈剛剛要轉黃,就有車輛立即減速。附近上班的市民告訴記者:“以前看到綠燈快結束了,有些車跑得更快了,結果反而滯留路口。如今管得嚴,車輛不敢滯留路 口,干脆減速禮讓行人。”
而記者日前在隨市民羅先生駕車時也發現,一些斑馬線上,行人看到車輛減速或停車等候時,反而會加速小跑經過路口。羅先生說:“大家都守規矩,反而速度快了。”
司機行人管理部門都要“換位”
不過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發現,禮讓行人還沒有成為所有駕駛員的習慣。8月10日晚20時許,在上大路上的乾靜園和成事高邸兩個小區門口,記者都發 現,連續多輛通過路口的車輛不僅沒有減速,反而經常使用雙跳燈示意行人“讓路”,不少行人剛走上斑馬線,就被疾馳而來的車燈晃眼,不得不退回路邊。
“實在沒法讓。”駕駛員王先生告訴記者,“如果在斑馬線前停車,有可能造成追尾。”但當記者詢問車速較慢時是否就能禮讓,王先生回答:“也不行,容易堵上。”
事實上,禮讓斑馬線不單純是文明行為,而是法律規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條規定,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 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
“行人也應‘換位’思考。”7月23日,記者隨羅先生駕車時就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名年輕女子站在斑馬線處打手機,連續三輛車減速讓行,可這名女子并沒有過馬路的意思:“這樣的‘馬路奇葩’不少,行人的法治意識同樣有待提高。”
記者在常德路999號小區門前看到,這里設有一條過街斑馬線,但前方約30米處就是常德路余姚路路口的斑馬線。一些駕駛員反映,兩處斑馬線距離 太近,減速或停車反而不太方便。他們希望斑馬線的設置更加合理:“管理部門、駕駛員和行人,如果都能換位思考,形成的決策和設置的標志標線才能更加合理, 為交通參與者創造更方便、也更愿意遵守的法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