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北地區迎來今冬以來最嚴重區域性重污染天氣,北京、天津、石家莊等數十個 城市拉響了“警報”,實施機動車限行、企業停限產等應急措施,全力削減污染物排放。根據初步測算,因及時啟動“紅色預警”,北京本地污染物排放減少了約三 分之一,北京本地產生的PM2.5降低了20%。
“紅警”見效,在于我們打了一場“有準備之仗”。相較以往,我們這次 的“應戰”更有章法:提前30小時發布紅色預警、地鐵滾動廣播防霾事項、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中小學停課不停學,所有應急舉措都井然有序地進行著。霧霾開始 時間推遲了,峰值降低了,污染范圍減小了,“紅警”效用反映到人們心里的感受,則是對治霾的信心更足了。在與霧霾的一次次遭遇戰中,我們正在摸索出一些有 效經驗,城市治理水平和應急預案的協調執行能力也得以提升。
極端霧霾天氣的出現,是一個積累的環境問題,這也決定了治霾攻堅的長 期性和艱巨性。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大氣污染防治的舉措出了不少,也有成效,但仍然難盡所有人滿意,也時常出現一些質疑調侃之聲,比如關于霧霾的來源與責 任,各方聲音依然爭執不休。這很正常,也都是治霾進行到縱深階段必須面對的問題,但討論和爭論不應該影響我們同心協力行動的腳步。當下,既要鞏固已有成 果,又要推進治霾深入,這場持久戰考驗的是我們的決心,更是定力。
道理該說得說,源頭該找得找,但歸根結底,驅散霧霾還得靠扎扎實實的 行動。近些年,得益于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應急舉措也更加精細,更加科學。“改農村散煤”,實行最嚴格“京六”排放標準,禁行國Ⅰ國Ⅱ汽車……從找尋癥 結到開準藥方,從搭建框架到細化舉措,我們的治理行動在關注中深入推進,治理手段在探索中不斷更新。尤其是此次提前拉響警報,通過各種渠道發布預警信息, 公交運力等基礎生活保障充分配套,精細周全的方案既有效引導了市民參與,也讓人們在“紅警”之下多了一些理解和配合,少了一些牢騷和抱怨。
治理霧霾不僅是政府的職責,更是同一片藍天下每一個市民共同的責任。 與其面對霧霾黯然神傷、戲謔調侃,不如行動起來,從改變自己開始,從每一個可能的“小動作”做起,多一次公交出行,多幾腳步行的路,多一天低碳生活,這些 皆不是難事。眼下供暖季還在持續,治霾形勢依舊嚴峻,還需要我們付出更多努力。從政府到企業再到市民都攜起手來,聯防共治,我們就一定能打贏治霾攻堅戰, 換得藍天白云長駐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