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論文 > 正文

加大競爭才能“讓出行更美好”

2017-01-25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最近,“打車難、打車貴”成為輿論場中的熱點。一則題為《致滴滴,一個讓我出行變得不美好的互聯網平臺》的網帖,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在早晚高 峰,甚至不少非高峰時段,通過滴滴等網約車平臺叫車頗為困難,為增加叫車成功率而另加的調度費,時常甚至超過車費。面對眾多批評之聲,滴滴方面1月23日 回應,將從即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階段性取消出租車“建議調度費”功能。

    經歷了最初的蜜月期后,打著“分享經濟”“方便用戶”等旗號問世的網約車軟件,反而加劇著打車難、打車貴,讓用戶體驗急轉直下。究竟是誰讓 我們出行不美好?有人將此歸結為供需失衡。春運開始,不少司機返鄉回家,出租車運力下降,而訂單需求卻一直上升。有人則認為是平臺派單機制的不合理所致, 認為“加價接單”已成潛規則,被“寵壞了”的司機愈發挑三揀四。種種解釋都切中了現實的不同側面,但從更深層次說,行業壟斷的因素不容忽視。

    在經濟學里,壟斷是資源配置效率極低的市場結構。一旦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的企業掌握了整個行業的定價權與控制權,大幅漲價、服務轉差也是再自 然不過。尤其是“互聯網+”時代,漲價舉措不再赤裸裸,壟斷更具有了形式上的隱蔽性與隨意性。就拿滴滴來說,通過一系列的合并、并購,已占據了中國網約車 市場九成左右的份額。傳統出租車行業想漲價得有關部門批準、價格聽證會同意,可謂“阻礙重重”。與之相較,網約車漲價就容易得多,平臺、司機等利益方均能 插上一腳,最終都得乘客埋單。可見,不論形式如何翻新,行業里一旦出現一家獨大,消費者利益受損都將不可避免。

    充分的競爭更有利于保障消費者利益,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初心”。尤其是不涉及國家戰略資源,又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關的民生領域,更需要“優 勝劣汰”的競爭壓力來保證市場秩序與供給質量。事實說明,只有在競爭環境里,生產者、經營者才會有動力與壓力去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用戶體驗、提高管 理效率。當消費者的效用越來越大,整個市場也才會變得越發高效。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有關部門應當及時跟進,充分重視壟斷風險,以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市場 健康發展。至于那些風光一時的企業也該好好想想,如何呵護好難得的市場份額,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