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本市將新建300個應急避難場所,且每個場所都將量身打造一個疏散預案。在昨天舉行的“5·12”防震減災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地震局應急救援處處長楊國賓透露,本市部分區縣正在積極開展應急避難場所專項規劃。
避難場所管理辦法將出臺
針對本市部分應急避難場所設施損毀、標識不清等問題,楊國賓表示,去年底,市應急辦已專門組織專家起草《北京應急避難場所規劃、維護、使用管理辦法》,具體內容正在制定中,其中將對應急避難場所的設施維護管理作出明確規定,該辦法有望近期出臺。
截至目前,本市已建成并通過驗收的避難場所共有33個,總面積達450萬平方米,可安置災民150萬人。現有的每個應急避難場所都搭配有相應的疏散安置預案。楊國賓透露,今后將把預案中的避難場所位置、逃生路線等信息制作成卡片,通過社區發放到市民手中。
地震速報最快1分鐘
當前,本市已建立起由前兆臺網、測震臺網、強震動臺網構成的現代化地震監測臺網。其中測震臺點全市已建有30個,加上河北、天津等周邊的首都圈地震預警系統數字測震臺站,實際處理的臺站數量達到125個。目前北京地區的地震監控能力達到1.0級以上,也就是說只要是1級以上地震都能被監測到,地震自動速報可在一兩分鐘內完成,正式精確速報在8分鐘內完成,地震定位精度優于3公里。
地震預警研究處試驗階段
“地震預警和預測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談到這次日本大地震的成功預警,市地震局地震監測預報中心主任邢成起表示,由于地震波的橫波傳播速度比更具破壞性的縱波要快,因此,在地震發生時,可利用這幾秒或是幾十秒的時間差,由震中地區的地震臺網用無線電波向周邊其他地方的民眾發出預警,并對鐵路、民航、核電站等大型裝置采取緊急制動,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盡管如此,預警的時間差往往非常短暫。”邢成起說,如果距離震中很近,那么能爭取的時間可能只有幾秒鐘而已。目前,美、日等國在地震預警方面的水平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我國的地震預警研究尚在試驗階段。
另據市地震局科技監測處處長蘭從欣介紹,本市已在北京動物園、大興野生動物園等地區建了86個宏觀觀測站點。在這里,觀測人員每天都會對動物的異常習慣和地下井水的水位變化進行觀測、記錄,并實時報送區縣地震局和動物專家進行分析研究。
老舊住宅將做抗震排查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地震局已協助市住建委、交通委等部門制訂了老舊住宅、醫院、橋梁、堤壩等抗震排查、加固改造計劃和實施方案,未來將在全市逐步推進。
此外,本市還開展了昌平新城、順義新城、通州運河新城、未來科技城的地震小區劃工作,即通過探測地質構造條件,劃分出適宜抗震區域和不適宜抗震區域,從而讓新城建設、房屋建筑和基礎設施避開地震活動斷層等高危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