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近10名百姓宣講員齊聚市委講師團,熱議正在全市開展的“北京精神”提煉培育和表述語評選活動。大家用自己的親身感受為“北京精神”作注腳,表達了對北京的熱愛。
“我對第一條表述語印象特別深刻。”第一個發言的是全國道德模范、宣講員厲莉,“里面的‘包容’這個詞,讓我想起電視劇《奮斗》中主人公說的話,他說如果全國只有一個城市能涵養藝術家,這個城市一定是北京——因為北京最包容。”
這個東北姑娘,如今不僅在房山區人民法院盡職工作,還因自己兩捐骨髓的愛心行動當選首都道德模范、全國道德模范,成為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分子。城市的包容,讓她在北京找到了家的感覺。
昨天參加座談的,都是北京市百姓宣講活動3年來表現突出的骨干宣講員。基層法院法官、建筑公司黨支部書記、民俗旅游戶“老總”、來京務工的“北京好人”、大學生“村官”……與專家學者相比,他們的身份很普通,談起“北京精神”,也顯得格外實在。
河南人李高峰說,來了北京,自己的思想確實解放了很多,敢做也敢想,做志愿者清理垃圾的活動思路也發生了變化。“從一個人做,到帶動朋友、志愿者一起做,現在注冊隊伍有800人,沒注冊的志愿者有1000多人。我得說,這就是北京城市的創新精神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
“愛國”在村民看來,可以體現為對垃圾分類從不理解到支持、自豪的轉變;“創新”除了中關村,還有每個人主動、盡責地完成本職工作;“寬容”在自己的民俗戶里的體現,就是多替別人考慮、熱情待客、不怕吃虧;“厚德”,在普通人身上可以表現為“厚道”……座談中,大家普遍對第一條候選表述語表現出極大興趣,并用自己的切身經歷和體會進行了解讀。
“一個城市就像一個人,確實需要自己的城市精神。”厲莉說。大家表示,“北京精神”就是北京的精、氣、神,是北京區別于其他城市的又一張名片。提煉和培育“北京精神”,能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激發北京人的自信與自豪,進一步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
市委講師團團長崔耀中介紹,“北京精神”表述語正式發布后,“百姓宣講團”將挑選最得力的宣講員組隊,用普通百姓的視角去理解“北京精神”,并與市民面對面交流、宣講“北京精神”。全市百姓宣講“北京精神”活動將至少舉辦25場,條件具備的話,還有望增加到50場左右。“‘北京精神’不只是口號,還需要每個北京人踐行其內涵。百姓宣講員就是要用自己的宣講行動踐行‘北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