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德高望重化干戈為玉帛 懷柔村村有老人智囊團

2011-11-29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黨支部、村委會之外,懷柔284個行政村,村村都還有個老人智囊團。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村民等,組成了這個隊伍。村子要發展新產業,他們見多識廣給把脈;村中出現矛盾了,他們有威信、講公道,能化干戈為玉帛。處理大事小情,都有他們的身影。

    這不,在紅梨之鄉懷北鎮的新峰村,圍繞著梨樹,正在上演一場從村民抵制栽,到爭著栽,再到靠它致富的好戲。這戲的主角,正是村中的老“智囊”們。

    昨天,記者在梨樹園里見到新峰村的幾位“智囊”時,他們正在給村民朱寶義“上課”。這個抓把樹根旁的土,教他怎么看肥力;那個折下根枝條,建議他找個新品種嫁接……忙得不亦樂乎。

    “這小樹該拉上線分分枝了,不然以后葉長得太密,不結梨。”說話的這位叫朱寶財,十多年前在村里當支書。入了冬,正是給梨樹剪枝的時候,積累了多年栽種經驗的朱寶財,東家搭把手、西家幫個忙,成了大忙人。“以前上趕著教種梨,人家不理;現在可好,俺成了香餑餑了。”朱寶財嘿嘿一笑,招呼上其他幾位“智囊”頂著呼嘯的北風,帶著兩腳泥趟出梨園,奔下一家走去。

    為啥會有這變化?記者一問,老人們可算打開了話匣子,你一言我一語,細說端倪。

    新峰村所在的懷北鎮地處山前暖區,特別適宜種梨,紅梨栽植已有300多年歷史。然而,幾家幾戶零散種梨,形不成規模,打不出品牌,發展潛力被限制住了。眼看巨大的紅梨消費市場白白浪費,鎮里研究決定,把紅梨打造成全鎮的產業,引導農戶分門別類種紅梨,抱團闖市場、打銷路。

    規劃得挺好,可俗話說“桃三杏四梨五年”,栽梨樹五年才能見收益。種慣了大豆、玉米的農戶們都不愿冒這個險。鎮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補貼政策,扶持農戶種梨,但仍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紅梨產業一時陷入僵局。

    怎么辦?老人“智囊團”站了出來。朱寶財、黃桂英、高俊章、彭興利……9位“智囊”要么當過村干部,要么就是老黨員,挨家挨戶做工作是長項。“我自己本身種了幾年梨,了解點市場需求,知道這比種大豆、玉米都強。況且,鎮里又出了這么多扶持政策,這是個發財致富的好機會啊。”朱寶財說。

    老人們挨家挨戶勸說,一次不成,隔幾天再來,再不成“三顧茅廬”。朱寶財往身后一指,“剛才我幫他剪枝的那位朱寶義,原先死活不愿種梨。”于是,他三番五次登門勸說:

    “您比我還大,論起來我得叫您一聲哥哥。您看您咋這么倔呢?種玉米一畝地才五六百塊錢,您看我種梨,20斤裝一箱就能賣15塊錢……您怕前期花錢多,現在,鎮里能幫您無償代管果樹,新栽的果樹三年內不花一分錢,而且每畝幼樹還能拿到政府給的400元間作物補貼。您還怕啥?”

    那陣子,這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談話,反復在村里上演。如今,全村420畝地成了一片大梨園。

    大功告成,“智囊團”卻并沒閑著。他們先是聯系上周邊幾家雞場,把雞糞包了圓,解決了梨園缺少有機肥的難題。現在,又與村干部研究起紅梨的銷路問題。眼下,通過懷北鎮紅梨協會、鎮政府和城區共建單位的多方溝通,銷路已經不成問題。明年才結的果子,今年就有了訂單。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