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社團 > 正文

一體發展 北京大興打造宜居宜業和諧新區

2012-06-21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高端項目集聚,基礎設施承載力不斷提高,全力打造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

    北京開發區汽車產業龍頭企業北京奔馳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生產線。

    大興區自今年開始實施“五有五提倡”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即:群眾健身有場所,提倡每天多鍛煉一刻鐘;參加文化活動有保障,提倡每周多參加一次群眾性文化活動;讀書學習有導向,提倡每月多讀一本書;參與公益事業有項目,提倡每季度多參加一次公益活動;接觸高雅藝術有渠道,提倡每年多享受一次高雅藝術熏陶。

    圖為大興區“五有五提倡”卡通形象。

    京城之南,永定河畔,昔日的綠海甜園大興正在向高端產業新區跨越轉型。

    在大興,新興產業異軍突起,現代城市阡陌交通,皇家苑囿碧波和暢……這片古老的首邑之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立足打造首都二產的主陣地、北京創造的主力軍,大興正以跨越發展的態勢,全力建設北京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

    一體化、高端化、國際化的大興新區正在京南崛起。

    對話一把手

    讓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訪大興區委書記、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林克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南部地區發展,實施城南行動計劃,推動大興區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資源整合、建設南部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極大地激發了南部地區發展活力。”昨天,大興區委書記、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書記林克慶對記者說。

    五年里,超過300億的“城南行動計劃”投資大興,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24億元改善辦學和就醫條件,31個高品質公園建成并投入使用,10萬農民變身“四有”新市民……新區實現了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承載力、生態環境、社會管理服務、群眾生活質量和水平的顯著提升。2011年,大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786元和13723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70.2%和69.6%。

    “按照市委、市政府統籌區域發展,著力改善民生的決策部署和要求,新區始終堅持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統籌謀劃、整體推進,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廣大群眾。”林克慶僅用兩句話便勾勒出了新區在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總體思路。“具體講就是結合新區實際、從三個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即: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建設宜居宜業新區。”

    “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維護好全區10萬搬遷農民的長遠利益,是我們當前非常重要的民生問題。為此,我們探索實踐了搬遷農民安置就業有崗位、經營增收有資產、穩定生活有保障、服務管理有組織的‘四有’保障機制。”

    每年投入5000萬元用于促進勞動力就業,建立全方位的就業服務體系和多元化的就業安置體系;探索創新留地安置、聯村入股、購置資產等模式,保障村民長期收益;構建覆蓋城鄉、有效銜接、機制靈活的社會養老、醫療保障體系;創新黨員干部聯系群眾黨建模式,搭建服務平臺,實現聯系群眾網絡化,服務管理全覆蓋……

    說起“四有”林克慶了若指掌。效果如何?“給你看幾個數字。”他笑著說,“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近6萬人,特別是兩區整合后,近2萬大興勞動力到開發區就業,搬遷村有就業意愿勞動力就業率達90.5%,‘4050’人員就業率達100%。整建制轉非村的勞動力社會保險參保率達到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100%。”

    在加快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方面,“我們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念,先后引進首師大附中、北京景山學校、北京十一學校、廣安門醫院南區、北大醫院南院區等一批優質教育醫療資源,有效改善了地區就學和醫療條件。”林克慶說,“目前已初步建立起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公共服務體系,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覆蓋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加快建設宜居宜業新區方面,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地鐵大興線、亦莊線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投入使用,新城進入軌道交通時代;新增綠地面積500余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我們的環境更美了;南海子公園一期和大興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形成近2000畝水面,改變了近年來沒有水景觀的歷史,公園成了群眾休閑健身娛樂的場所,開園以來客流量超過550萬人次。”

    “這只是我們工作的起點,我們將繼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實現民生和經濟社會同步發展,在改革發展中實現民生改善,在改善民生中實現幸福和諧。”林克慶說。

 統籌決策發展高端產業

    行政資源整合,拓展新興產業發展空間

    昨天,大興區采育鎮新能源汽車基地生產線上,一輛輛北汽首款純電動車E150EV緩緩向前移動,忙碌的工人正在仔細進行安裝、檢修。試車場內,一輛純電動車悄然駛過,幾乎聽不見聲音。

    “這款純電動車采用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技術,代表了國內電動車的最高水平”,新能源汽車基地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這款車能提前下線,與兩區融合一體發展,享受到更有利政策、資金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2010年,市委十屆七次全會做出“大興區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資源整合”這一決策,融合發展,一體建設高端產業新區,成為兩年來的重要主題。按照市委、市政府“機制新、活力大、效率高”和“超常規、高水平、跨越式”發展的要求,探索形成了覆蓋全區域的統籌決策、協調推進、溝通交流的區域發展機制,實現了兩區的優勢互補、一體發展。

    在融合一體發展中,新區創新產業發展、重大項目推進、區域開發建設、勞動就業、公共服務合作等工作機制,極大地釋放了機制活力,增強了內生動力,促進了內涵增長,實現了思想認識統一、發展思路統一、資源要素配置統一,產生了“1+1>2”、“1+1=1”、“1+1=無窮大”的融合效果,呈現出質量更高、速度更快、活力更大、后勁更足等一系列新特征。

    截至2011年底,兩年時間內,237個項目落地開工建設,平均約3天就有一個項目動工;兩年吸引投資總額116.8億美元,為前18年總和的50%;兩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501.2億元,為前18年總和的41%……融合后的新區創造了發展的奇跡。

    數據顯示,2011年,大興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42.4億元,同比增長6.8%,全市占比近20%。其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例提升至96%,遠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要發展速度更要發展質量。新區統籌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企業,建立良性生態循環機制,實現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萬元GDP能耗僅為0.157噸標煤,遠低于全國國家級開發區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走上了一條集約高效、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高品質建設宜居環境

    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

    上個周末,大興新城濱河森林公園里游人如織,湖光樹影中,來來往往的電瓶船游弋于碧波之上。家住黃村的康先生正和兒子一起在“海岸沙灘”上“挖地道”。“前幾年黃村北面的康莊公園剛建成,環境好得讓人羨慕啊,就是離家比較遠,周末開車帶孩子去公園玩兒都當成去‘景點’了”,康先生說,“現在這樣的‘景點’可太多了:南海子公園、濱河公園、興旺公園、地鐵文化公園……”

    的確,面積200余畝的康莊公園,當時在大興絕無僅有。“2007年前,大興一共只有4個公園,面積加起來不到400畝”,大興區園林綠化局長董玉峰介紹說,“最近五年,全區新建了27個公園,其中十個規模比較大的公園,面積加起來就超過了3萬畝。”

    五年來,大興實施了一批重大生態工程,城鎮景觀水平整體提升,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以南海子公園、新城濱河森林公園等十大公園為龍頭,全區累計建成并開放高品質公園31個,總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相比2006年的400畝,面積翻了100多倍。南海子公園一期和大興新城濱河森林公園的建成,形成水面近2000畝,徹底改變了大興沒有水景觀的歷史。目前,全區森林保存面積24054公頃、活立木蓄積量116.6萬立方米,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7萬噸,釋放氧氣22萬噸,生態效益總價值約合19億元。

    生態建設有效改善了大興生態環境和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升了大興新城、亦莊新城的環境品質,增強了對高端生產要素吸附力。“十二五”期間,新區將按照“一軸、兩帶、三環、多園、多廊”綠地空間布局,陸續實施南中軸森林公園、永定河綠色走廊等一批重大生態項目,形成“綠色園廊綿延相連、高端產業鑲嵌其間”的美麗畫卷。

    環境的改變提升了大興的宜居新空間。2010年底,地鐵大興線、亦莊線正式通車,成了新區交通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更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在路網建設上,全區已形成“八橫八縱”路網格局,總里程達到3000公里,通行能力顯著提高。同時,區內建有完善的熱力、燃氣、電力、通信等市政設施。亦莊開發區已達到“十通一平”的基礎設施條件,新區的其他專業產業園也達到“八通一平”。“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成為今日新區的真實寫照,新區城市化、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雙輪驅動

    “五有五提倡”踐行北京精神

    哪兒能看書、哪兒能買報,一張“新區書香圖”標注得清清楚楚;哪兒能打球、鍛煉身體,一張“新區健身圖”寫得明明白白。讓百姓方便的還有更多,志愿服務項目庫、群眾性文化活動項目庫和名家名人庫等基礎性便民平臺數據,為倡導群眾主動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了保障。

    大興區整合現有資源,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實施“五有五提倡”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即:群眾健身有場所,提倡每天多鍛煉一刻鐘;參加文化活動有保障,提倡每周多參加一次群眾性文化活動;讀書學習有導向,提倡每月多讀一本書;參與公益事業有項目,提倡每季度多參加一次公益活動;接觸高雅藝術有渠道,提倡每年多享受一次高雅藝術熏陶。通過實施“五有五提倡”工程,開設“愛我新區大講堂”、“愛我新區大舞臺”等平臺,引導群眾接受新觀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全區文明程度和新區居民素質。

    圍繞“文化興區”這一主線,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切實提高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目前,全區14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共建有文體中心19個,文化廣場110個,總面積超過6萬平方米;1000多戶文化示范戶的示范作用明顯。區文化活動中心、鎮文體中心、村文化大院和文化示范戶組成的四級文化網絡逐步完善,實現農民看電影、看戲、圖書借閱、上網不出村。

    在大興,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區域發展新引擎。全國唯一以新媒體產業為主的專業集聚區——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國家廣電總局認定的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電視節目制作基地——星光影視園,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授予的唯一的國字頭基地——中國工業設計產業基地,這三個“唯一”構成了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優勢。

    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電視節目制作基地,截至2011年,星光影視園累計拍攝各類大型節目6000余場,接待觀眾70萬人次,聚集新華網、盤古搜索、中國政府網、黑龍江電視臺、CSPN體育聯播平臺等產業鏈上相關傳媒制作及傳媒服務公司近百家。

    大興文化創意產業將圍繞新媒體產業、影視制作業、創意設計業、文化休閑業“四大板塊”重點建設新媒體產業園、星光影視園、北京創意設計園、綠色生態園“四個園區”,形成“一軸一區兩帶”文化創意產業空間布局。“十二五”期間,新區將整合土地資源6000畝,集聚文化創意企業1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突破500家。到2015年,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達到300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成為新區的重要支柱產業。

    大興發展大事記

    2007年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到大興區龐各莊鎮第二中心小學與孩子們共同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農民安全飲水工程全面開工,12個鎮35個村2.96萬人實現安全飲水。

    2008年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與大興區政府舉行共建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和榆垡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簽約儀式。

    2009年

    市委十屆七次全會做出“大興區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資源整合”決策;康莊、觀音寺集中供熱廠正式投入使用,40多座老舊供暖設施全部拆除。

    2010年

    地鐵大興線、亦莊線通車;用8個月的時間建成了南海子公園一期,曾經的垃圾場變成了風景宜人的生態公園;率先探索實施“村莊社區化管理”工作模式;建立了搬遷村農民長遠利益保障機制。

    2011年

    占地8074畝的大興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免費向游人開放;廣安門醫院南區開診,成為大興新城首座三甲醫院;全球競爭力最強液晶生產線之一的京東方8.5代線投產;奔馳在德國本土以外的首家發動機廠落戶新區;北京·亦莊“中國云產業園”項目啟動。

    2012年

    市委授予大興區“北京市城鄉結合部重點村建設工作先進區”;首屆京交會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首批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之一。

    數字大興

    2011年,大興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42.4億元,同比增長6.8%,全市占比近20%。

    共有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800余家企業入駐,入區企業投資總額超過320億美元,聚集了77家世界500強的109個項目。

    全區累計建成開放高品質公園31個,總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3.21%,林木綠化率達到25.5%;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3%,人均綠地面積達到74.8平方米。

    全區已形成“八橫八縱”路網格局,總里程達到3000公里,通行能力顯著提高。地鐵大興線和亦莊線貫穿大興新城和亦莊新城。

    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786元和13723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70.2%和69.6%。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