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排隊等候,不停打電話預約,從黃牛手中買高價號……如今,北京醫院“一號難求” 的問題讓眾多患者感到頭疼,但近日一種名為“銀醫卡”的銀行借記卡在網上流行開來。因為持有“銀醫卡”就可以方便快捷地掛到北京協和醫院等重點醫院一周以內的號,不少網友對這種銀醫卡不吝溢美之詞,甚至推薦自己的親朋好友去辦一張。
不過贊美聲中也有網友提出了質疑,為什么銀醫卡成了掛號的“捷徑”,通過其它手段就掛不到號?銀醫卡掛號會不會擠占其它掛號途徑的資源?像協和這樣知名醫院的號源又是如何分配的?帶著網友的這些疑問,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采訪了醫院、銀行以及相關專家,對銀醫卡的情況一一進行了核實。
質疑:銀醫卡“歧視”外地人?
回應:所有人在京均可辦理銀醫卡
@醬紫的vv:強力推薦工行銀醫卡!兒子過敏,想帶他去協和變態反應科看看,電話、網上預約均不成功,突然想到工行協和銀醫卡,馬上行動到工行網點速辦一張,通過工行自助終端預約掛號,不到3分鐘掛上指定專家號,而且還是2號!
在新浪微博上輸入“銀醫卡”進行搜索,就會發現不少網友“曬”出了的掛號經歷,“醬紫的vv”就是其中一位。
但就在不少網友因為成功掛到號而喜上眉梢的時候,來自內蒙古的楊女士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沒有銀醫卡,楊女士帶著兒子到協和醫院掛號處排了一早晨也沒有掛到想要的耳鼻喉科的就診號。
記者的體驗也證實了不同掛號途徑之間的差異。通過北京市衛生局網上預約掛號平臺和114電話預約掛號平臺,記者均被告知近三個月內的協和醫院皮膚科的就診號已掛滿。經過現場排隊記者發現皮膚科的專家號也已經沒有。最后,記者到工商銀行營業網點辦理了一張銀醫卡,通過銀醫卡很快就在自助柜員機上掛到了皮膚科的專家號。
面對這種“有銀醫卡則有號”情況,楊女士就有一種“不公平”的感覺:“像我這樣第一次到協和來看病的外地人,我們不知道銀醫卡,感覺有點吃虧。”
據工商銀行的客服人員介紹,銀醫卡的辦理流程與普通借記卡沒有任何區別。持卡人如果要前往醫院就醫,需先在卡內預存至少100元的金額,之后持卡人就可以通過自助柜員機預約協和醫院、宣武醫院或朝陽醫院一周以內的專家號,但目前銀醫卡只能在工商銀行位于北京的營業網點辦理。
這也就為意味著,像楊女士這樣的外地人為了辦銀醫卡就必須到北京來。“就算來了我不也會去辦銀醫卡,像我這樣沒文化的也不會操作。”在楊女士身后不到兩米的墻上,掛著一條大紅的橫幅,上面寫著“患者可到中國工商銀行免費‘銀醫卡’直接在銀行預約掛號”。
不只在北京,現在銀醫卡已經在全國多地出現。據了解,工商銀行在云南昆明推出了類似的“銀醫卡”業務,患者辦離職后就可以預約掛號到昆明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就醫。此外,在上海,上海銀行與浦東新區南匯中心醫院也合作退出了“銀醫通”,持卡患者可以自助掛號機辦理掛號、查詢、收費、充值等功能。
質疑:銀醫卡是夠侵權其它掛號資源?
回應:配額已定,號多人少讓銀醫卡掛號便捷
在網友口中,似乎已是“銀醫卡在我手,專家號輕松有”,但這種情況也引發了一些人的擔憂:“為什么窗口、電話和網絡都掛不到號的時候,銀醫卡卻能大顯神通。在掛號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知道銀行渠道的人容易了些,辛苦趕來在現場窗口的老百姓更困難了。” 更有網友批評:銀醫卡讓政府的掛號系統成了擺設。
為什么銀醫卡能讓專家號輕松有呢?號源的分配上是不是存在看不到的“黑洞”呢?面對這些質疑,北京協和醫院門診部主任王曉波介紹道,協和醫院目前是將全部號源中的30%用于“銀醫卡”預約,50%放在北京市衛生局網上預約掛號平臺和114電話預約掛號平臺,剩余的20%用于現場排隊掛號。
記者調查也發現,根據北京市衛生局2011年8月發布的《北京市醫療機構門診預約診療服務管理規范(試行)》,北京行政區域內各醫療機構用于預約診療的號源,須不少于全部號源的80%。
雖然放給銀醫卡的預約號只有30%,但“由于目前使用銀醫卡的患者更少,所以相對來說銀醫卡掛號顯得更優越。” 王曉波解釋道。
山西蘇先生在協和的前后兩次掛號經歷就是證明。半個月前蘇先生第一次陪妻子來協和醫院掛號的時候,他通宵排了十個小時才掛到一個專家號。后來通過病友的推薦他辦了一張銀醫卡。現在蘇先生在醫院里的自助柜員機上僅花了三分鐘就掛到了專家號。“銀醫卡掛號確實快,讓銀行賺點錢我也就認了。”蘇先生說。
毫無疑問,掛號方便快捷是目前銀醫卡最大的優勢,不過有醫療界專家質疑未來銀醫卡掛號快的優勢能否常在。上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強認為:“現在銀醫卡剛剛起來,持卡人較少,而被分配的號源較多,所以能一下子掛到號。但隨著持卡人數量的上升,這種優勢還能保持嗎?到時是繼續從號源上向銀醫卡傾斜,還是也一號難求呢?”
“那就和現在的電話預約一樣,以后銀行卡也要秒殺。”院方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教授認為,銀行和醫院的合作是一種嘗試,但面對有關公平、透明的種種焦慮,“未來應當有一個第三方機構根據買方需要,劃分一個動態的分號比例,才能實現號源真正透明、合理、公平地分配。”
質疑:先預付再看病,銀醫卡承載醫院銀行利益交換?
回應:公開招標,銀醫卡智能結算時未來趨勢
“銀醫卡雖然免費辦理,但因為掛號費是直接從卡里劃的,所以辦后必須要存些錢才能用。那么醫療這種‘公共資源’,為什么我要去‘商業銀行’存一筆錢,才能‘優先’享用呢?憑啥我給工商銀行送錢,就能一周掛上號?不愿意給工行送錢,就得等三個月?” 以“降價網老衛”為代表的一批網友,最關心的就是在銀醫卡中醫院銀行是否有商業利益牽扯其中。
“我們不存在利益交換。”協和醫院西院綜合辦主任趙麗珍表示,“設立銀醫卡的初衷不光是掛號,更是為了便于智能化管理,實現先診療后結算的模式,所以銀醫卡是一定要推進的。”
雖然目前在協和醫院只有工商銀行的銀醫卡可以使用,但在2011年醫院通過招投標與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都合作開發了具有預約掛號和預付交費功能的銀醫卡,未來其它三家銀行也會跟進推出自己的銀醫卡。“選擇哪家銀行,怎么合作,這些都是公開招投標決定的。”趙麗珍說。
“初衷挺好,金融化的支付手段和流程優化也是優化醫療服務的發展趨勢,但很明顯,老百姓并不是沖著流程優化、支付手段便捷來的,患者看到的就是容易掛號這個現實的優勢。”上海一位著名醫療專家這樣看待。
“醫院掛號和銀行有什么關系?”“網友120老陳” 的問題更加尖銳,“銀行無利不起早,銀醫卡是既吸儲又買好。”
金融專家也認為,由于銀醫卡存在預付卡的性質,患者預先存入資金和使用資金之間存在時間差,銀行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差獲利,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銀醫卡成本高昂,銀行依舊堅持推行。
但銀行覺得有些“委屈”,工商銀行北京支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一張銀醫卡的成本是普通銀行卡的4到5倍,這種情況下他們推廣銀醫卡是“為客戶投入也希望得到回報”,留住忠誠客戶、吸引新客戶,“其實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過程”。但同時銀行也不否認他們的一些“小九九”:商業銀行的客戶分成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患者屬于后者,而類似協和這樣的知名醫院,目前已是工行的企業客戶。工行通過為協和醫院辦理銀醫卡,可以留住這一企業客戶,同時也是對其他醫院的一種吸引。
但銀醫卡的出現到底能不能扳倒“掛號難”這座大山?一些專家認為,其并未從根本上解決掛號難的問題。
“銀醫卡是一種新增的掛號平臺,但平臺越多越混亂,真正好的應該是統一到一個平臺上。我比較主張電話預約,電話普及率高,對農村覆蓋也好,沒有地域隔閡。反觀,銀行卡也好,網絡預約也罷,都有技術門檻,還涉及號源如何公平分配等各種后遺癥。”張強教授說。
面對未來銀醫卡的前途以及如何解決“掛號難”問題,趙麗珍解釋道,現在協和醫院正在北京市衛生局帶領下,與各大醫院商議修改縮短預約診療期限。屆時“銀醫卡”與統一預約掛號平臺對接,預約周期保持一致,然后所有預約號源集中到“一個大池子”中,這樣就可以多種渠道公平競爭。
“這只是未來的設想,具體什么時候能夠實施,還取決于何時能和北京市衛生局兩大掛號平臺的預約時限統一。”但趙麗珍也坦陳, “掛號難的問題太復雜,并不是協和醫院一己之力能完全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