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北京市美術紅燈廠翟玉良經理(左一)和工人展示直徑1.5米的大紅燈籠。
2月17日,北京市美術紅燈廠倉庫內存放的宮燈有一人多高。
2月17日,翟玉良經理展示制作完成的宮燈。
天安門前8只紅燈籠,要七個傳統藝人忙上半個月才能完工。每當過年,大街小巷、政府企業單位總是掛起紅紅的圓燈籠辭舊迎新,但鮮有人知道這 些紅燈籠都出自“文盛齋”的北京市美術紅燈廠。如今的紅燈廠早已不見昔日輝煌,固守傳統的手工制燈者寥寥無幾,這項傳統民俗技藝面臨失傳窘境。
老藝人制燈40年不改本色
“燈籠是數學和藝術完美結合體,需要大大小小10幾道工序,”北京市美術紅燈廠從事燈籠制作30余年的馬師傅說,燈籠底座、骨架、尺寸以及與建筑物的比例都要遵循規律。
首先燈籠直徑要和燈座大小相匹配。“燈座越大,燈籠圓度越接近完美蘋果圓形狀,”馬師傅說,把劈開的竹條插入燈座小孔中,用鋼絲固定好,這才算是完成了制作燈籠的第一大步驟。而在這之前,師傅們還需要劈開竹子,裁剪好燈籠布。
上下燈座上插好竹條后,師傅們開始制作燈籠骨架:摁住上面燈座直至燈籠成為橢圓形。再經過整形、熬膠、刷膠、貼燈籠布、貼云紙,一個燈籠制作過程才算大功告成。
一般情況下,一只直徑4米的燈籠則需要20多人耗時20多天完工。天安門城樓前的燈籠也出自北京市美術紅燈廠,直徑為2米至2.7米的大紅燈籠,要六七個人兩天左右完成,8只燈籠要歷時半個月完活。
無論大燈籠還是小燈籠,“整形”都是關鍵程序。
馬師傅介紹,每個燈籠所需材料需要從一開始做好計算,而燈籠圓度取決于燈籠竹條個數,竹條越多,燈籠圓度越接近完美的“蘋果圓”。一般直徑2米的燈籠需要40根左右竹條,直徑3.5米的燈籠需要48根左右竹條。
竹條個數確定后,燈籠圓度的完美程度則完全取決于整形師傅靈巧的雙手。
竹條扎手,整形師傅戴著厚手套才能下手整形。作為幾十道工序中的“高精尖”技術,“整形”師傅通常是從事燈籠制造多年的老師傅。
傳統制燈手藝后繼無人
馬師傅介紹,整出圓形全憑工匠的領悟和經驗,“領悟快的學徒需五六年,領悟稍微慢點則需要七八年。”
但現在這些老師傅們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境。
上世紀70年代,鼎盛時期的美術紅燈廠有職工700人左右。目前只剩50人左右,僅有10余人專門制作紅燈籠,平均年齡都在50歲左右。
工作枯燥乏味是年輕人呆不住的原因。之前有年輕人前來拜師學藝,劈竹子、刨燈盤、做骨架、熬膠水,一道道工序機械而乏味,他們最后都選擇了離開。
提倡節儉大紅燈籠銷量直降
作為新年、節日期間的重要裝飾物,紅燈籠市場需求也受到經濟和政治環境的雙重影響。
據馬師傅介紹,20世紀80年代,美術紅燈廠的燈籠訂單多是小燈籠,較大的紅燈籠也不過直徑1米多些。90年代中后期,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高樓大廈林立而起,大燈籠訂單開始增多。
近年來,政府節儉開支,大紅燈籠的訂單量直線下降。“訂單數量及金額比原來減少了近7成。”紅燈廠的翟經理說。
燈籠取材也在發生變化。
按照傳統制法,紅燈籠為竹制結構。隨著竹子價格上漲,2000年后有燈籠生產廠家開始使用鋼絲制作骨架。因成本低廉,制作工序簡單,不久風行于燈籠行業。
最古老的燈籠采用透眼紗,而現在的呢絨燈籠布不透光,光只聚集在燈籠里面,”馬師傅遺憾地說。
記者走訪多家燈籠商鋪發現,鋼絲骨架燈籠、棉布燈籠比比皆是,傳統竹制燈籠幾乎銷聲匿跡。一燈籠售賣店店主說:竹制的工藝復雜價格高,恐怕今后難找了。
點 評
大紅燈籠起源民間后入官府
燈籠文化是一種特有的吉祥文化。過年講究環境布置從而襯托出熱鬧、喜慶的氣氛。這樣延伸出了春節“八大紅”:福字、春聯、春條、斗方、窗花、掛箋、門神、燈籠。紅燈籠正是“八大紅”中的壓軸紅。
紅燈籠屬于典型的民俗官用。最早起源于民間,因風吹不滅而被稱之為“氣死風燈”,后官府、王公大臣、文人墨客見此燈籠造型紅火,想要在皇 城、府邸等處懸掛,卻礙于燈籠名字不雅。后有文人墨客采用諧音文化,將“氣死風燈”改為“期賜封燈”,意為“期盼封賜”的吉祥之意。紅燈籠改名之后,官方 的大舉懸掛更促進了這一習俗在民間的普及,從而逐漸成為一種普遍性的吉祥裝飾物。 ——民俗專家王作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