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體育局群體處解讀新版《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
視覺中國 供圖
上周五,新版《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正式對外發布。這意味著2005年12月1日北京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 的上一版《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廢止。兩版《條例》的變化在哪里?新版的亮點又是什么?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市體育局群眾體育處史江平處長,為大家解讀新版 《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
記者(以下簡稱記):相比2005版的《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這次新版的《北京市全民健身條例》有哪些變化和亮點?
史江平(以下簡稱史):首先是明確了每個公民都是健身主體責任人;其次是把街道鄉鎮政府作為全民健身的具體組織承辦單位;再次是草根健身組 織的培育發展,這是我們織密全民健身網絡的一個重要舉措;最后,突出了學校體育場館對轄區內體育組織有序進行開放的組織管理形式。這是最大的四個變化和亮 點。
記:新版《條例》強調了公民個人在健身中的主體責任,包括社區在全民健身中要扮演的角色,老百姓在具體感受上會有什么不同?
史:最大的不同是從我要你練,政府來主導、組織,演變成老百姓自己要練。這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升,從建設健康北 京和健康中國的需要出發,變成百姓自主鍛煉身體。這就需要我們公共服務體系為市民健身提供更多、更好的設施和條件。意味著政府會拿出更多的實惠,會加大工 作力度,從場地設施、活動供給、社會組織、科學健身知識宣傳等方面,為老百姓健身提供更多、更好、更便利的條件。比如,2017年在加大體育場地設施投入 方面,正在通過討論的就有建設專項球類場地509片。一旦通過,我們就會加大實施力度,更好地在城16區建設更多的體育場地設施,為百姓健身提供更方便、 更適宜的條件。
記:您提到了場地,感覺上“學校場地對社會開放”的提法已經出現有些年了,這次和以往有何不同?
史:這次最大的變化,就是公共體育場館和設施要對轄區內的社會體育組織和市民有序地開放。這里要注意兩點,一個是“轄區內的社會體育組 織”,一個是“有序地開放”。不是說隨便一個人就可以直接進入公共場館和設施去鍛煉了,還是要有組織地進行,通過預約、協商的形式,并且要支付一定費用。 以前大家理解轄區內的體育場館開放都是免費的,那是不對的。因為公民作為鍛煉責任人,為了鍛煉就必須付出一定費用,這是應該的,也是必需的。
當然從政府角度,對公共體育場館也會要求低收費,甚至是在一定時段內免費開放。總的思路是通過更多供給,挖掘存量資源的潛能,給市民提供更 多場館和設施。這會通過四條路,一是新建;二是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體育場館要挖掘更多潛能,向市民開放,我們會研究出臺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場館對社會開放 的配套文件、規定;第三個就是要充分利用疏解首都功能騰退出的場地、廠房,更多建設體育場地設施;最后是鼓勵社會力量去建設體育場地和設施。通過這四個舉 措,在未來五年讓市民都能在15分鐘健身圈內開展健身活動。
記:那么這個“轄區內”該怎么理解,是否我是西城區的,就不能去東城區?或者我是非京籍就不能去鍛煉?
史:這肯定不是。這個轄區的范圍是什么,是居住的轄區,有沒有北京戶口都無所謂,無論是租房、買房還是公司所在地,在場館輻射范圍內都可 以。我們現在鼓勵發展社會組織,比如說我們有幾個人,組成一個小的健身團隊,在東城區轄區備案了,我們可以在東城區轄區里,利用公共資源和場館進行鍛煉。 或者我們中有人在西城區轄區備案了,也可以利用西城區的資源進行鍛煉,沒有限制。只不過備案后,在有序開放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做到有序管理、疏導。
記:新版《條例》中,還有一個“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融合,這對百姓意味著什么?
史:現在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都是國家戰略。我們目前正推動這兩個國家戰略的深度融合。過去,人們把健康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治病上了。現在, 要把健康的主要投入轉移到防病和健身上。所以體育、全民健身就是強壯身體、防病的最好手段。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的融合,能夠在“治病前”做更多工作,比如 科普知識的宣傳、鍛煉身體,讓身體能夠更好地抵御疾病,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讓人們遠離許多現代生活的慢性病。同時,在疾病康復方面,通過體育的方式,可 以促進疾病的康復。目前我們和衛計委正在商量,打算下一步在全民健身和醫療健康的環節中多加入體育鍛煉,從疾病前段的預防,篩查體檢到疾病康復,幾個階段 全融入體育的元素,總體效果是強健體質,預防疾病和促進疾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