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環保觀念深入人心,溫室氣體、臭氧層、氟利昂等成為人們經常提及的名詞,而無氟冰箱、無氟空調成為新技術、新產品的賣點,不過,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吃藥也會破壞臭氧層。
3月15日,在馬來西亞的蘭卡威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召開了一個由24個國家的政府、醫院、藥廠官員和代表參加的國際研討會,主題是如何盡快消除由吃藥引發的對臭氧層的破壞。
原來,在治療人類最常見的一種病——哮喘時,要用一種特別的裝置,那就是定量霧化吸入器。這種裝置和氣霧式殺蟲劑原理一樣,只不過個兒更小,每次噴射的藥物是定量的。哮喘病人發作時,按一下就能將一定量的藥物噴入氣管及肺部。據介紹,目前全世界有超過3億人患有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用這種吸入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第一支定量霧化吸入器1956年由美國的萊柯實驗室制造,至今已有半個世紀。大量吸入器在造福哮喘患者的同時,也對臭氧層產生了不小的破壞。這是因為,為了將藥物霧化并噴射出來,吸入器中使用了氟利昂。
氟利昂無毒、無腐蝕,被當作理想的通用氣體,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廣泛用于冰箱、空調、噴霧器、清洗、泡沫等行業。但氟利昂在大氣中能釋放出氯原子,對臭氧層造成嚴重破壞。1987年9月制訂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控制的第一類物質就是氟利昂。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逐步淘汰氟利昂,家用電器行業、制藥業不再使用。而在發展中國家,在吸煙、空氣污染等因素影響下,呼吸道疾病患者不斷上升。由于價格低廉,含氟吸入器仍在大量制造并使用,其中60%在亞太地區。
在這次國際研討會上,與會代表簽署了加快淘汰含氟氣霧器的《蘭卡威宣言》。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官員指出,剩下的時間不多了。在不到22個月的時間里,全球將不再生產含氟吸入器。出席這次研討會的代表來自相關方面,目的是要讓衛生官員、醫生和病人對這種不可避免的改變做好準備,盡可能減少這種轉變帶來的不便,包括病人負擔的增加。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制定出解決這些問題的適當策略非常必要。對發達國家和跨國企業來說,它們有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優勢,有責任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這一轉變,以造福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