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業革命后的環境問題
 18世紀興起的工業革命,曾經給人類帶來希望和欣喜,因為工業化的興起,城市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的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例如,人口的死亡率不斷下降,平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更多的兒童能夠進入學校接受更多的教育,等等。誠然,人類發展又一次擺脫了“黑暗的中世紀”的陰影,人類文明又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的不僅僅是欣喜,還有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埋下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潛在威脅。
當人類還在陶醉在工業革命的偉大勝利時,生態破壞和污染問題已經加速發展,特別是污染問題,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而急劇蔓延,終于形成了大面積乃至全球性公害。西方國家首先步入工業化進程,最早享受到工業化帶來的繁榮,也最早品嘗到工業化帶來的苦果。在工業發達國家,本世紀50-60年代開始,“公害事件”層出不窮,導致成千上萬人生病,甚至有不少人在“公害事件”中喪生。其中,有八起事件引人注目,被稱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工業革命后環境問題的嚴重性。這八起公害事件是:
——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日-5日,比利時馬斯河谷的氣溫發生逆轉,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和煤煙粉塵,在近地大氣層中積聚。3天后,開始有人發病,一周內,60多人死亡,還有許多家畜死亡。這次事件主要是由于幾種有害氣體和煤煙粉塵污染的綜合作用所致,當時的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高達25~ 100毫克/立方米。
——多諾拉事件。1948年10月26日~31日間,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多諾拉小鎮,大部分地區持續有霧,致使全鎮43%的人口(5911人〕相繼發病,其中17人死亡。這次事件是由二氧化硫與金屬元素、金屬兒合物相互作用所致,當時大氣中二氧化硫濃度高達0.5×10-6~2.0×l0-6毫克/立方米,并發現有塵 粒。
——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5日~8日,素有“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突然有許多人患起呼吸系統病,并有4000多人相繼死亡。此后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亡。這起事件原因是,當時大氣中塵粒濃度高達4.46毫克/立方米,是平時的10倍,二氧化硫濃度高達1.34×10-6毫克/立方米,是平時的6倍。(險峰注:此段污染物濃度疑為有誤,請慎引用。)
——洛杉礬光化學煙霧事件。1936年在洛杉磯開采出石油后,刺激了當地汽車業的發展。至40年代初期,洛杉磯市已有250萬輛汽,每天消耗約1600萬升汽油,但由于汽車汽化率低,每大有大量碳氫化合物排人大氣中,受太陽光的作用,形成了淺藍色的光化學煙霧,使這座本來風景優美、氣候溫和的濱海城市,成為“美國的霧城”。這種煙霧刺激人的眼、喉、鼻,引發眼病、喉頭炎和頭痛等癥狀,致使當地死亡率增高,同時,又使遠在百里之外的柑桔減產,松樹枯萎。
——水俁事件。日本一家生產氮肥的工廠從1908年起在日本九州南部水俁市建廠,該廠生產流程中產生的甲基汞化合物直接排人水俁灣。從1950年開始,先是發現“自殺貓”,后是有人生怪病,因醫生無法確診而稱之為“水俁病”。經過多年調查才發現,此病是由于食用水俁灣的魚而引起。水俁灣因排入大量甲基汞化合物,在魚的體內形成高濃度的積累,貓和人食用了這種被污染的魚類就會中毒生病。
——富山事件。50年代日本三井金屬礦業公司在富山平原的神通川上游開設煉鋅廠,該廠排入神通川的廢水中含有金屬鎘,這種含鎘的水又被用來灌溉農田,使稻米含鎘。許多人因食用含鎘的大米和飲用含鎘的水而中毒,全身疼痛,故稱“骨痛癥”。據統計,在1963年至1968年5月,共有確診患者258人,死亡人數達128人。
——四日事件。五六十年代日本東部沿海四日市設立了多家石油化工廠,這些工廠排出的含二氧化硫、金屬粉塵的廢氣,使許多居民患上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而死亡。1967年,有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殺,到1970年,患者已達500多人。
——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九州愛知縣一帶在生產米糠油過程中,由于生產失誤,米糠油中混人了多氯酸苯,致使1400多人食用后中毒,4個月后,中毒者猛增到5000余人,并有16人死亡。與此同時,用生產米糠油的副產品黑油做家禽飼料,又使數十萬只雞死亡。
近些年來在不少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與發達國家過去類似的情況。人們雖然從工業化中得到了一些物質利益,但是卻破壞了大量寶貴的自然資源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使發展中國家面臨發展與環境的雙重壓力。目前,在發展中國家,有許多人連基本的衣食需要也難以滿足,每年因為疾病、饑餓而死亡的人數多得難以計數。
污染問題之所以在工業社會迅速發展,甚至形成公害,與工業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有著直接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