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知識: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既省錢又環保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水平的1/4。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稠密,淡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城市人均水平大部分少于500立方米,天津、青島、連云港、上海更少于200立方米,大大低于國際公認人均10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標準。
海水淡化價格接近自來水
大力發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可為內陸地區節省更多可資利用的淡水資源,實際上等于增加了我國水資源總量,這對于長遠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問題具有戰略意義。海水淡化可以增加淡水總量,采用蓄水、調水、開采地下水等方式,只是實現了水資源的時空位移,總量并沒有增加。向海洋要淡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目前我國小規模海水淡化噸成本大約為5-7元,如日處理量擴大,噸成本還可下降。煙臺市與清華大學擬合作建造日產8萬噸高品質飲用水的核能海水淡化工程,預計噸成本可降至3.7元左右,這已與目前北京市的自來水價格相接近。而調水,如把工程投資、運行、凈化處理、管理等費用及蒸發、滲漏、截流、污染等損耗和占用土地等都計算在內,噸成本將高于海水淡化。而且海水淡化隨著科技進步,成本還會降低。此外,調水還受到調出區水量的影響,一旦水源地區枯水,引水地區就會處于被動局面;而海水淡化則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且水質好、供水穩定。
海水淡化現狀和問題
海水淡化有利于解決地下水超采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如煙臺市已形成漏斗63平方公里,海水入侵面積92平方公里。海水淡化有利于沿海地區減少地下水的開采。沿海地區由于過度開采地下水,已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甚至發生海水倒灌。海水淡化及其設備制造還可形成新的產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飲用水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海水淡化可提供高質量的純凈水。天津生產的淡化水在當地受到歡迎。國際市場的海水淡化裝置,年銷售額在20世紀90年代就達到了20億美元左右,并以每年30%的幅度增長,南亞、中亞和非洲有很多用戶。我國具有成本優勢,據測算,比國外大約低50%。
我國的海水淡化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經過不斷探索,大發展的技術經濟條件基本具備。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生產規模小,發展緩慢。原因是:
思想認識不足。一些人對海水淡化不積極,誤認為成本高。自來水廠一直沿襲計劃體制下靠國家補貼的投資運營方式,價格與價值嚴重不符。而海水淡化是按市場經濟方式將取水、設備、生產、運行、管理等全部計入成本,自然比自來水價格偏高。但應看到,隨著自來水運營日趨市場化,其成本態勢與海水淡化相比,必將有巨大變化。資金投入不足。我國海水淡化事業目前主要集中在科研領域,產業投入嚴重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國家制定了鼓勵海水淡化的宏觀政策,已列入“十五計劃綱要”和《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但尚缺乏類似對自來水、水利工程那樣的具體扶持政策。
盡快出政策 促發展
盡快出臺國家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國家計委和經貿委立足于水資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提升海水淡化的戰略地位,把海水淡化與工業冷卻、制鹽、化學資源提取等相結合,以降低成本、提高總體效益、減少環境污染。要形成國家有關部門和沿海地區政府相協調的宏觀引導機制,對海水淡化的相關企業就應予政策扶持,對淡化水生產企業給予貼息貸款或部分設備購置抵扣所得稅等政策優惠。凡經檢測合格的淡化水,應直接進入城市供水系統。要建立海水淡化綜合示范區,如天津是我國較早開展海水淡化的地區之一,又有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研究所等一批實力較強的科研機構;應建立海水淡化及資源開發利用技術中心,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承擔海水淡化的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