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和煦的春風,筆者近日來到四川省通江縣三溪鄉愛國村,眼前的景色讓人賞心悅目:寬闊的石板路整潔平坦,兩旁果樹枝繁葉茂,點綴其間的各色小花格外嬌艷。幾個村民坐在自家的門口,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走進愛國村村民屈文聯的家里,只見院子里的果樹、花草錯落有致,屋子里家具、被褥干凈整潔,隨處可以感受到主人收拾家務的細心。
正在院壩邊移栽玉米的屈召林告訴筆者:“看到村里的環境好了,我們的心情也舒暢了。對于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我們都非常支持。”自開展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以來,為徹底改變“臟、亂、差”的舊貌,三溪鄉先后投入資金20多萬元,堅持集中整治、全面推進和“拆、清、整、治”并舉的原則,使村民人居環境日漸優美,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整治效果明顯,讓廣大農民看到眼里,美在心里,同時也積極參與到了整治工作中。
環境治理催生美麗新農家
從2008年9月中旬開始,三溪鄉對各村的違章建筑進行地毯式排查,集中對村內違章私自搭建和有損村容的坍塌房屋進行拆除。徹底清理了長期堆積在房前屋后的柴草、糞堆,重新整修了村內凹凸不平的路面,新建了垃圾池,使得鄉道村路和村莊周圍均達到了無障礙、無垃圾、無雜物的“三無”標準。看到道路寬敞整潔,生活配套設施基本到位,村貌整齊劃一、美觀大方,村民們拍手稱快。
與此同時,三溪鄉還將改廁、改圈、沼氣池建設與農村環境整治結合起來,逐步解決了村內污水亂排、亂倒問題。
“這個沼氣池每天能省5元錢,一年下來怎么也能省下來1000多塊錢的柴錢,建池的費用半年多就能賺回來了,還好收拾,瞅著也順心。”村民屈國軍如是說。走進他家那鑲著瓷磚的廚房,一擰開灶具開關,藍色的火苗立刻燃燒起來。進行建沼氣池、改水、改廁、改圈這“一池三改”后的農家小院,顯得格外干凈、整潔,絲毫不遜色于城里的居民家。
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一池三改”和“衛生廁所”等項目建設成了三溪鄉的亮點。截至目前,三溪鄉合理規劃、配置12個垃圾池,沼氣池147個。
長效機制為環境治理買保險
眾所周知,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而不是階段性的任務。為了確保已整治的農村環境衛生不“反彈”,三溪鄉著手建立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的長效機制,為當前開展的環境整治工作買“保險”。
通過完善四級目標管理責任機制,逐級簽訂責任書,三溪鄉在各個主要路段設立衛生管理責任區公示牌21處,便于群眾監督管理;積極發動鄉村無職黨員和農村低保戶,組成農村環境保潔隊伍和監管隊伍,實行統一管理、分工負責,形成“村有管理人、組有監督員、巷有保潔員”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使農村環境整治工作做到了整治一片、恢復一片、鞏固一片;制定了包括“垃圾清運制度”在內的管理、考核制度,為保潔員統一服裝、帽子,配置清掃工具,明確了保潔員的職責和獎罰措施,使這項工作有章可循,也使管理步入正規化;各村與農戶也簽訂了門前衛生“三包”責任書,要求廣大農民群眾提高認識,從自我做起,共建干凈、整潔、優美的鄉村環境。
同時,三溪鄉還定期開展“回頭看”活動,通過建立督察制度和考核責任機制,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督察組成員不定期對各責任區進行衛生檢查,對發現的亂堆亂放、衛生死角等情況,立即下發限期整改責任書,進行查漏補缺。通過績效考核,有力地促進了三溪鄉“兩大工程”的質量與效率。
在給予一定經費保障的同時,采取“一事一議”的方法,發揮村民議事會的作用,每戶收取1元~2元衛生費,用于垃圾清運,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管,確保了環境整治工作的長效性。
路寬了,樹綠了,農民住得更舒服了
過去那“晴天一路揚土、雨天兩腳是泥”的鄉村小道被寬敞干凈的水泥路、石板路所替換;那高低不平的殘垣斷壁被整齊劃一、種滿樹木的庭院所替換;那到處是草垛、垃圾的村莊如今已煥然一新。
面對這一切,不惑之年的村民屈文聯頗有感觸地說:“以前家家戶戶門邊都是牛圈,整天臭烘烘的,誰家要是重新修圈,非要再多占上點地,村道變的越來越窄,車輛都很難通過。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開始后,我們村將所有占用村道的牛棚拆了,統一種上了樹木。現在,路寬了,樹綠了,空氣好了,咱農民住得更舒服了。”
為了讓全民思想統一到全鄉大干、快干這場“硬仗”中,三溪鄉通過印發宣傳資料、辦板報及召開村社干部群眾會、院戶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動員鄉、村、組三級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開展集中清理整治,逐步由點到面延伸到村巷、道巷,著力從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入手,拆違清臟、植樹增綠、美化家園。實行全體居民、機關干部、學校學生義務勞動制,以及單位包段、包干制、干部包戶制和獎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