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中學的同學們感受歷史
腰鼓打起來,再現延安的“精氣神兒”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與中國延安文藝學會共同舉辦的“為抗戰吶喊——中國共產黨與抗戰文藝”專題展覽正式揭幕,展覽同名畫冊在開幕式上首發。
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文藝戰線上的吶喊與抗爭,密切地配合著中國人民在政治戰線和軍事戰線的抗日斗爭,對號召全民抗戰和爭取抗戰最后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戰文藝,對新中國建立之初的文藝體系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在戲劇方面,大批反映抗日戰爭的話劇、秧歌劇以及京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傳統戲劇風行一時,涌現出了大批優秀的劇作,《放下你的鞭子》、《兄妹開荒》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電影方面,艱苦的條件也未能阻擋根據地電影人創作的熱情,1938年成立的延安電影團,拍攝了根據地的第一部紀錄電影《延安與八路軍》,人民電影事業由此開創;音樂創作方面,抗戰的烽火激發了根據地音樂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如火如荼的戰斗生活為他們提供了不竭的創作源泉。《到敵人后方去》、《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八路軍軍歌》、《新四軍軍歌》、《延安頌》、《游擊隊之歌》……一首首飽含著不屈戰斗精神的歌曲,在延安、在晉察冀,在抗日根據地唱響;在文學創作上,廣大作家走進戰火紛飛的前線和質樸的民眾中,創作了一部又一部群眾喜聞樂見,反映抗戰時期的戰斗與生活,歌頌抗日志士,鞭撻民族敗類,鼓勵與啟迪民眾投入抗戰的詩歌、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作品。在美術創作方面,根據地的美術工作者克服繪畫工具、原料匱乏等種種困難,就地取材,自制繪畫材料,進行木刻畫創作,流傳下大量木刻作品。這些作品,記載了中國軍民英勇抗敵的各種事件,反映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生活和工作,表現了對理想的新中國的美好憧憬,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展覽全面回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抗日根據地建設抗戰文藝的突出成就以及中國共產黨倡導和推動全國文藝界的抗戰所做出的突出貢獻。通過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戰文藝的歷史經驗,為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借鑒和啟迪,并以此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
展覽共分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文藝機構及出版的刊物;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戲劇、電影和攝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抗戰歌曲;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詩歌、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抗日民主根據地的美術作品;倡導和推動文藝界的抗戰六個部分。共展出照片約270幅,展出文物約250件,是抗戰館建館以來歷次專題展覽中展出文物最多的一次。
展覽展出文物多為紙質文物,包含大量抗戰期間反映共產黨與抗戰文藝的刊物。從文物的內容看,既有抗日根據地軍民在用文藝作品為抗戰服務的各種藝術形式的載體,比如劇本、小說、散文,也有在大后方各界人士為抗日斗爭所創作的戲劇、美術、文學作品,有各界文化界人士組成的抗敵協會的文藝作品,從各個角度表現了抗戰對文藝的需要及文藝作品帶給大眾的精神支柱與鼓舞。
“為抗戰吶喊——中國共產黨與抗戰文藝”重點文物介紹
1、美國歌唱家保羅·羅伯遜演唱的義勇軍進行曲唱盤(配聲音)
唱片是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中國音樂家劉良模和當年劉良模組織的“紐約華僑青年歌唱隊”灌音。劉良模曾在國內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上海首次教唱《義勇軍進行曲》,抗戰爆發后,活躍于華東抗日前線,為新四軍教唱抗戰歌曲等,遭當局迫害,1940年出走美國,會見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斗爭,并演唱抗戰救亡歌曲經典《義勇軍進行曲》,羅伯遜聽后深受感動,就跟劉良模要走《義勇軍進行曲》練唱,不久就在紐約露天音樂廳用漢語演唱《義勇軍進行曲》,引起轟動,受到美國人民的熱烈歡迎。經羅伯遜提議,與劉良模和“華僑青年歌唱隊”合作,在紐約出版了這套著名的英文版中國抗戰歌曲專集,向全世界發行,影響深遠。
2、1938年在武漢創刊的《自由中國》
《自由中國》由藏云遠、孫陵編輯,1938年創刊,漢口自由中國社發行。內登載有大量的抗日愛國的文學作品。第一期登載97位文藝戰士署名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發起趣旨》;第二期登載了毛主席為雜志的題詞手跡:“一切愛國人民團結起來為自由的中國而斗爭,為‘自由中國’雜志題,毛澤東二十七年二月一日”。
3、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報《抗戰文藝》
《抗戰文藝》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會刊。1938年5月4日創刊于漢口。采取創作與評論并重的編輯方針,重視文藝消息的報道和各地包括延安和敵后根據地、淪陷區文藝動態的交流。為戰爭中分散于各地的、不通音訊卻又相互關切的作家隨時提供消息,也為抗戰文化史、文藝史的研究保存了豐富的有價值的資料。
4、魯迅藝術文學院畢業生、八路軍第120師《戰斗報》社記者丁基烈士的日記
丁基(1917-1944),陜西蘭田人。1938年2月到達延安,后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1940年任晉綏軍區《戰斗報》特派記者。1944年9月16日,在山西方山戰斗中,英勇殉國。他的日記記載了不少他看過的戲劇等文藝作品,反映了敵后根據地文藝抗戰的情況。
5、晉察冀畫報社記者蔡尚雄保存的相冊
蔡尚雄,1919年生,廣東中山人。1938年赴延安,曾任《晉察冀畫報》社攝影記者。這是1945年5月蔡尚雄在河北邢臺康莊手工糊制的相冊,相冊中保存了許多他和《晉察冀畫報》社其他攝影記者拍攝的有關敵后抗日根據地情況的原始照片。
展覽中設立了抗戰文藝觸摸屏,展示抗戰時期的文學作品、抗戰戲劇、抗戰漫畫、抗戰電影、影視人物、抗戰歌曲等內容,觀眾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點擊不同內容。展廳還設立了互動平臺,陳列著當時延安文藝工作者演出時的鑼鼓等的仿制品,觀眾可親手敲一敲;還刻制了木刻畫模版,觀眾可自己動手印制木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