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科博會上,智能交通動態導航、停車引導、智能家庭、智慧醫療等通過云計算可以實現的科技生活,將一個智慧的北京展現給廣大普通用戶。當云計算被國家、企業高度重視;云計算概念被炒得云里霧里的時候,中國政府認為只有用戶看得見、用得上的云計算,才能真正推動這個產業發展。
為此,中國云計算布局也進入高潮期。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中國云計算標準正在制定當中,標準的框架已經確定。此外,國家正在對產業情況進行更細致的調研,以出臺更加合理有效的扶持政策。中國的云計算發展路線圖也正由工信部牽頭在做規劃。
標準推動產業發力 應用有望現井噴
“標準具體什么時候出臺還不好說,但按照原計劃在2012年是要推出的。”針對坊間傳言,中國云計算標準將于6月份完成初稿、并于年內定稿,賽迪顧問系統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孫會峰如是表示。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標準主要由工信部四所牽頭制定,并聯合了業內各個環節的重點企業。此外,也有一些外資企業以會員身份參與。而所制定的云計算標準化主要涉及到標準主體、切入點、運營、建設等方面。其中重點是互聯網數據中心(簡稱IDC)的管理,將從IDC的能量、安全、用戶體驗等衡量,劃分四等級。通俗一些的理解就是涉及技術和運營服務兩個層面的標準。
孫會峰認為,標準的重要性在于促使產業有規模化發展的機會,“沒有標準,云計算產業就難以得到規范健康發展,難以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集群發展。”
一直為中小企業提供云服務的友商網總裁馮頡從自己的實踐中感觸頗深:“如果產品、服務不標準,就很難被更多的客戶使用,那么云計算的價值就體現不出來。”在他看來,云計算需要找到殺手級的應用切入,只有在獲得規模化的用戶之后,云計算低成本、高效率、新模式的特點才能體現出來。而目前制約規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標準。另一家長年為中小企業服務的企業中企動力也同意這一觀點,并在行業內積極倡導云服務的標準化。
據記者了解,在制定云計算標準的時候,并非對外資企業“閉門”,他們可以作為會員來參與,中國政府也希望吸收一些國際成熟的技術,“但最后的標準一定會體現出我們自己的主導權和中國特點,也會以國內企業為主體”。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管理司陸毅司長透露,國家知識產權局也已經啟動了云計算專利戰略研究工作。
著力培養本土企業 外資企業曲線進入
在各地方政府轟轟烈烈上馬云計算基地的同時,他們也在有意培養一批自己的企業,比如深圳就提出到2015年,培育10家左右在國內有影響的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云計算企業,上海也提出類似目標。“中國政府有意培養云計算‘國家隊’,綜合運用政策、規劃、標準、資金、項目和行業管理等手段措施,全方位、多角度支持龍頭企業做。”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而他所指的國家隊就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以下簡稱CEC)。
4月29日,CEC旗下的長城電腦與IBM就云計算簽了戰略合作意向。5月19日,CEC與美國EMC公司宣布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在中國市場共同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合作。合作將包括基于CEC服務器技術,EMC的信息管理、存儲、安全技術,VMware虛擬化技術的新一代云計算平臺,新一代信息管理與存儲系統,信息安全解決方案等內容。據悉,先期CEC與EMC公司將合作推出中國電子品牌的存儲系統,建立中國電子自有品牌銷售渠道和技術支持服務體系。隨著合作的深入,將進一步探討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技術授權、合作研發等其他合作方式,下一步會成立合資公司。
中國政府對云計算有很高的期待,但中國企業在云計算領域的作為非常有限,所以希望通過跟跨國公司的深入合作獲得在云計算領域的快速發展。
當然,跨國公司對這樣的合作也有非常迫切的需求。EMC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葉成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國市場,無論是政府客戶還是企業客戶,并不愿意將一個云完全交給美國廠商做總包,所以我們需要跟本地公司合資或是合作。”他表示,為此EMC準備加大在中國的投資額度,僅次于美國,讓中國成為EMC第二大投資地區。
“在長城電腦與IBM的合作中,雖然長城從技術上不能帶給IBM什么,但是可以帶給IBM市場呀!”上述CEC內部人士說道,“未來進入云計算時代,信息安全會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外資企業也必須換一種姿態來經營中國市場了。”可見,在云計算領域,中國對跨國巨頭既要積極拉攏,又要小心防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競技研究所主任陳寶國建議,牢牢把握住“自主、可控、高效”的原則,歡迎國內外所有企業參與中國云計算產業的發展。同時,在引進外資方面,政府可以制訂云計算服務提供商的準入制度,對提供商的基礎資源情況、運維能力、安全資質、信用水平等各方面提出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