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正在進行的圈養水葫蘆項目,令眾多市民不解,這個曾經幾乎將滇池生態毀掉的“殺手”,去年大家都還除之而后快,今年不但迅速“平反”,還登上了“治污能手”的寶座,被大肆推崇。
這事不禁令我想到“偉哥”,男士們想要享受快活,就需要承受頭痛、腹瀉、色弱等副作用的折磨。水葫蘆被列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和最危險的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但又是吸收水體中氮和磷最好的植物,和藍色藥丸有著相同的特性。
對于這樣的雙刃劍,必須得真正的高手才能駕馭。但無論結果如何,在昆明,這場危險的游戲已經開始。
最近,很多細心的市民發現,在盤龍江等河道中出現一些用白色“管道”圍起來的水葫蘆。“怎么又出現水葫蘆了?”對水葫蘆心有余悸的市民搞不懂了,在他們心中,幾年前草海遭到水葫蘆侵蝕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曾經的“環境殺手”變身“治污能手”——今年內,昆明將在滇池主要河道入湖口、污染嚴重的內湖水域和藍藻匯集區控制性圈養26平方公里水葫蘆,用于攔截入湖污染負荷和消減內源污染物。一年時間,滇池流域將生長出100余萬噸水葫蘆,預計能從滇池水中帶走約1500噸氮、436噸磷。
去年,水葫蘆封住草海,影響航運,花了很大力氣才劈出一條航道,現在又要在滇池大面積圈養水葫蘆,究竟是重蹈覆轍還是利大于弊?
回憶 談水葫蘆色變
水葫蘆確曾給滇池帶來過生態災難。
“當時草海開通了一條旅游航線,但整個草海密密麻麻全是水葫蘆,船根本無法開動。”90高齡的楊維駿退休前系云南省政協副主席,也是一位關心滇池的老昆明人,他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前后,滇池水葫蘆成災的情形。
據楊老講,那時候,草海里面,除了水葫蘆,幾無其他水生植物可以生長,加之水葫蘆密集水面,遮天蔽日,魚、蟲也難以成活。“水葫蘆的根全部爛在草海里,湖水發黑,臭氣熏天。”楊老說,“昆明人對水葫蘆的記憶就是災難。”
資料顯示,水葫蘆又稱鳳眼蓮,能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但它在江河湖泊中迅速繁衍,搶占水面,影響航運,窒息魚類,危害健康,腐爛后污染水質,妨礙其他水生植物生長,造成生態失衡。世界各國亦多有關于水葫蘆危害的感性描述,資料記述:“孟加拉人將引自德國的水葫蘆稱‘德國惡草’,南非的引自美國佛羅里達,人稱‘佛羅里達惡魔’,斯里蘭卡的引自日本,被罵作‘日本煩惱’,印度則稱它為‘紫色惡魔’。”
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出示的一份關于水葫蘆的資料則顯示,“水葫蘆已被列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國家環保部已把它列為首批最危險的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2003年列入《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實際上,上個世紀滇池草海生態災難,正是水葫蘆作惡的具體表現,近年,我國南方許多城市河流亦接連爆出水葫蘆入侵。
五家堆村民高成珍是地道老昆明,靠在滇池里劃小木船拉客為生。“五六十年代滇池里就長水葫蘆了,不過那時候滇池水質好,沒被污染,水葫蘆很少見,一小朵一小朵的,長不大。”說起水葫蘆,高成珍見怪不怪。
滇池水葫蘆最多的時期是90年代,也是滇池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從43醫院門口的大觀河至滇池草海區域,水葫蘆把整個水面遮蓋得嚴嚴實實,嚴重影響水體功能。“滇池水黑得發臭,水葫蘆卻越長越好,不要說人工劃的小木船,連燒油的機動船都動不了,沒辦法,很多村民都停船不做生意了。”
“我們停船好長時間沒拉客,相關部門組織草海片區村民打撈水葫蘆,每天從上午8時打撈到下午6時,一天給10元錢,太辛苦了。撈了好多年才撈完呀。”五家堆村一位村民連連搖頭,“水葫蘆就是滇池的災難,昆明人的災難,想起就害怕。”
專家 水葫蘆去氮、磷能力最強
水葫蘆以分株繁殖為主,繁殖速度很快。在最適合條件下,5天內可以增加1倍。“雖然種養水葫蘆存在一定風險,但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蘆也是去除水體中氮、磷能力最強的,也具有最強的耐受污染能力,幾乎可以在任何污水中良好生長。”江蘇省農科院副院長鄭建初介紹,只要有效控制其生長范圍,解決了水葫蘆的低本高效采收和資源化利用等技術問題后,在避免造成水體二次污染的前提下,便可最大限度實現對水體中氮、磷的富集。而水葫蘆在水面的覆蓋度宜控制在50%以下可以兼顧水面景觀,不易造成水體缺氧,對底棲生物的生長影響也較小。
據江蘇省農科院測算,按22平方公里的水葫蘆種養規模計算,每年可產生110多萬噸水葫蘆,每年可以從水體中帶走約1700噸氮、490噸磷。
2010年10月23日,江蘇省農科院取樣監測,草海12個取樣點水樣分析結果平均數為總氮6.3mg/L、總磷0.156mg/L。而2004年至2009年6年間,9月和10月的平均值總氮總磷數值分別為11.08mg/L和0.98mg/L。
2010年2月,以江蘇省農科院為技術支撐單位,滇管局昆明生態研究所承擔的滇池水葫蘆富集氮磷及資源化利用研究與示范項目正式啟動。目前已在滇池南岸白山灣建成1000畝水葫蘆控制性種養示范區(水質接近國家地表Ⅴ類水),1000m3厭氧發酵裝置及配套的沼氣發電(100KW)、有機肥生產線和1000畝沼液農田利用示范工程。
該農科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打撈后的水葫蘆經過粉碎、固液分離工藝,產生的液體進入污水處理廠,經過凈化處理后的中水排放到滇池,沒有提供二次污染的機會。科研機構專門研制了水葫蘆高效采收減容一體化船、水葫蘆粉碎機、水葫蘆固液分離機等專用設備,已具備在滇池等富營養化湖泊治理工作中大規模應用并發揮作用的條件。
滇池目前打撈的水葫蘆,主要用于制作有機肥,剩下的沼渣、沼葉,則是免費送給周邊農戶。“這樣做的好處,沼渣、沼葉可以提升土壤的品質,另外還減少了滇池周邊的土地使用化肥,這也可以對保護滇池起到作用。”江蘇省農科院專家稱。
此前報道:
村民 水葫蘆肥料不給力
由水葫蘆渣提煉的有機肥料,滇池邊部分農民已開始使用。
在滇池邊的友誼村,記者遇到了61歲的農民朱榮華,他家的地里曾使用過水葫蘆做的肥料。“水葫蘆做的肥料不夠好,要想有好的效果,最好是拌著農家肥使用。”朱榮華家的兩畝地全都種著玉米,如今已長到半米高。朱榮華認為玉米長勢良好的原因很大程度得益于大量使用羊糞。“就是這些羊拉下的糞便,用來種玉米。”朱榮華指著玉米地旁放養著53只羊,正在歡快地啃草。
友誼村并非每戶人家都養羊,對于沒有羊糞的人家來說,較好的肥料有雞糞、豬糞。“這些農家肥對莊稼很給勁。”朱榮華認為,用發酵后的水葫蘆來做肥料是下下策,“實在沒有農家肥就湊合用,但最好拌上豬糞。”朱榮華對記者說,不過水葫蘆至少要比化肥好。“化肥種出來的玉米,吃著口感不好。”
朱榮華的兒子開著一輛農用車,幫“水葫蘆試驗場”拉水葫蘆沼渣、沼葉送給農民,他自己也使用過一些。用慣農家肥的,接受水葫蘆作為肥料需要一定的過程。“有農家肥,為哪樣還要用水葫蘆當肥料?”朱榮華的兒子說,面對村民這樣的提問,他也找不到理由回答。
在滇池邊釣牛蛙的李師傅今年73歲。他退休后的生活就沒離開過滇池。“我不相信水葫蘆的沼渣、沼葉有多大肥力,化肥才是見效最快的肥料。”李師傅說。
官方 去除1噸磷補償20萬元
為鼓勵凈化環境,昆明制定了相應的補償措施。據《滇池水體內源污染去除生態補償辦法》,每去除1噸氮補償5萬元,去除1噸磷補償20萬元。那么,滇池圈養22平方公里水葫蘆,項目運營企業每年可獲政府生態補償資金約為8500.0萬元,產生的3.5萬噸有機肥,按300元/噸計,可獲收入1050萬元,兩項合計年產品總收入為9550萬元。扣除固定資產折舊和運行成本等投資,企業每年可獲毛利為2161.09萬元,可確保中標企業治理滇池水體內源污染項目的良性運營。一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水葫蘆采收后,滇管局將組織專家進行嚴格的測定,按照測定的水葫蘆帶走的氮磷物質兌現生態補償資金。”
這事不禁令我想到“偉哥”,男士們想要享受快活,就需要承受頭痛、腹瀉、色弱等副作用的折磨。水葫蘆被列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和最危險的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但又是吸收水體中氮和磷最好的植物,和藍色藥丸有著相同的特性。
對于這樣的雙刃劍,必須得真正的高手才能駕馭。但無論結果如何,在昆明,這場危險的游戲已經開始。
最近,很多細心的市民發現,在盤龍江等河道中出現一些用白色“管道”圍起來的水葫蘆。“怎么又出現水葫蘆了?”對水葫蘆心有余悸的市民搞不懂了,在他們心中,幾年前草海遭到水葫蘆侵蝕的場景還歷歷在目。曾經的“環境殺手”變身“治污能手”——今年內,昆明將在滇池主要河道入湖口、污染嚴重的內湖水域和藍藻匯集區控制性圈養26平方公里水葫蘆,用于攔截入湖污染負荷和消減內源污染物。一年時間,滇池流域將生長出100余萬噸水葫蘆,預計能從滇池水中帶走約1500噸氮、436噸磷。
去年,水葫蘆封住草海,影響航運,花了很大力氣才劈出一條航道,現在又要在滇池大面積圈養水葫蘆,究竟是重蹈覆轍還是利大于弊?
回憶 談水葫蘆色變
水葫蘆確曾給滇池帶來過生態災難。
“當時草海開通了一條旅游航線,但整個草海密密麻麻全是水葫蘆,船根本無法開動。”90高齡的楊維駿退休前系云南省政協副主席,也是一位關心滇池的老昆明人,他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前后,滇池水葫蘆成災的情形。
據楊老講,那時候,草海里面,除了水葫蘆,幾無其他水生植物可以生長,加之水葫蘆密集水面,遮天蔽日,魚、蟲也難以成活。“水葫蘆的根全部爛在草海里,湖水發黑,臭氣熏天。”楊老說,“昆明人對水葫蘆的記憶就是災難。”
資料顯示,水葫蘆又稱鳳眼蓮,能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但它在江河湖泊中迅速繁衍,搶占水面,影響航運,窒息魚類,危害健康,腐爛后污染水質,妨礙其他水生植物生長,造成生態失衡。世界各國亦多有關于水葫蘆危害的感性描述,資料記述:“孟加拉人將引自德國的水葫蘆稱‘德國惡草’,南非的引自美國佛羅里達,人稱‘佛羅里達惡魔’,斯里蘭卡的引自日本,被罵作‘日本煩惱’,印度則稱它為‘紫色惡魔’。”
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出示的一份關于水葫蘆的資料則顯示,“水葫蘆已被列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國家環保部已把它列為首批最危險的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2003年列入《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實際上,上個世紀滇池草海生態災難,正是水葫蘆作惡的具體表現,近年,我國南方許多城市河流亦接連爆出水葫蘆入侵。
五家堆村民高成珍是地道老昆明,靠在滇池里劃小木船拉客為生。“五六十年代滇池里就長水葫蘆了,不過那時候滇池水質好,沒被污染,水葫蘆很少見,一小朵一小朵的,長不大。”說起水葫蘆,高成珍見怪不怪。
滇池水葫蘆最多的時期是90年代,也是滇池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從43醫院門口的大觀河至滇池草海區域,水葫蘆把整個水面遮蓋得嚴嚴實實,嚴重影響水體功能。“滇池水黑得發臭,水葫蘆卻越長越好,不要說人工劃的小木船,連燒油的機動船都動不了,沒辦法,很多村民都停船不做生意了。”
“我們停船好長時間沒拉客,相關部門組織草海片區村民打撈水葫蘆,每天從上午8時打撈到下午6時,一天給10元錢,太辛苦了。撈了好多年才撈完呀。”五家堆村一位村民連連搖頭,“水葫蘆就是滇池的災難,昆明人的災難,想起就害怕。”
專家 水葫蘆去氮、磷能力最強
水葫蘆以分株繁殖為主,繁殖速度很快。在最適合條件下,5天內可以增加1倍。“雖然種養水葫蘆存在一定風險,但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蘆也是去除水體中氮、磷能力最強的,也具有最強的耐受污染能力,幾乎可以在任何污水中良好生長。”江蘇省農科院副院長鄭建初介紹,只要有效控制其生長范圍,解決了水葫蘆的低本高效采收和資源化利用等技術問題后,在避免造成水體二次污染的前提下,便可最大限度實現對水體中氮、磷的富集。而水葫蘆在水面的覆蓋度宜控制在50%以下可以兼顧水面景觀,不易造成水體缺氧,對底棲生物的生長影響也較小。
據江蘇省農科院測算,按22平方公里的水葫蘆種養規模計算,每年可產生110多萬噸水葫蘆,每年可以從水體中帶走約1700噸氮、490噸磷。
2010年10月23日,江蘇省農科院取樣監測,草海12個取樣點水樣分析結果平均數為總氮6.3mg/L、總磷0.156mg/L。而2004年至2009年6年間,9月和10月的平均值總氮總磷數值分別為11.08mg/L和0.98mg/L。
2010年2月,以江蘇省農科院為技術支撐單位,滇管局昆明生態研究所承擔的滇池水葫蘆富集氮磷及資源化利用研究與示范項目正式啟動。目前已在滇池南岸白山灣建成1000畝水葫蘆控制性種養示范區(水質接近國家地表Ⅴ類水),1000m3厭氧發酵裝置及配套的沼氣發電(100KW)、有機肥生產線和1000畝沼液農田利用示范工程。
該農科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打撈后的水葫蘆經過粉碎、固液分離工藝,產生的液體進入污水處理廠,經過凈化處理后的中水排放到滇池,沒有提供二次污染的機會。科研機構專門研制了水葫蘆高效采收減容一體化船、水葫蘆粉碎機、水葫蘆固液分離機等專用設備,已具備在滇池等富營養化湖泊治理工作中大規模應用并發揮作用的條件。
滇池目前打撈的水葫蘆,主要用于制作有機肥,剩下的沼渣、沼葉,則是免費送給周邊農戶。“這樣做的好處,沼渣、沼葉可以提升土壤的品質,另外還減少了滇池周邊的土地使用化肥,這也可以對保護滇池起到作用。”江蘇省農科院專家稱。
此前報道:
村民 水葫蘆肥料不給力
由水葫蘆渣提煉的有機肥料,滇池邊部分農民已開始使用。
在滇池邊的友誼村,記者遇到了61歲的農民朱榮華,他家的地里曾使用過水葫蘆做的肥料。“水葫蘆做的肥料不夠好,要想有好的效果,最好是拌著農家肥使用。”朱榮華家的兩畝地全都種著玉米,如今已長到半米高。朱榮華認為玉米長勢良好的原因很大程度得益于大量使用羊糞。“就是這些羊拉下的糞便,用來種玉米。”朱榮華指著玉米地旁放養著53只羊,正在歡快地啃草。
友誼村并非每戶人家都養羊,對于沒有羊糞的人家來說,較好的肥料有雞糞、豬糞。“這些農家肥對莊稼很給勁。”朱榮華認為,用發酵后的水葫蘆來做肥料是下下策,“實在沒有農家肥就湊合用,但最好拌上豬糞。”朱榮華對記者說,不過水葫蘆至少要比化肥好。“化肥種出來的玉米,吃著口感不好。”
朱榮華的兒子開著一輛農用車,幫“水葫蘆試驗場”拉水葫蘆沼渣、沼葉送給農民,他自己也使用過一些。用慣農家肥的,接受水葫蘆作為肥料需要一定的過程。“有農家肥,為哪樣還要用水葫蘆當肥料?”朱榮華的兒子說,面對村民這樣的提問,他也找不到理由回答。
在滇池邊釣牛蛙的李師傅今年73歲。他退休后的生活就沒離開過滇池。“我不相信水葫蘆的沼渣、沼葉有多大肥力,化肥才是見效最快的肥料。”李師傅說。
官方 去除1噸磷補償20萬元
為鼓勵凈化環境,昆明制定了相應的補償措施。據《滇池水體內源污染去除生態補償辦法》,每去除1噸氮補償5萬元,去除1噸磷補償20萬元。那么,滇池圈養22平方公里水葫蘆,項目運營企業每年可獲政府生態補償資金約為8500.0萬元,產生的3.5萬噸有機肥,按300元/噸計,可獲收入1050萬元,兩項合計年產品總收入為9550萬元。扣除固定資產折舊和運行成本等投資,企業每年可獲毛利為2161.09萬元,可確保中標企業治理滇池水體內源污染項目的良性運營。一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水葫蘆采收后,滇管局將組織專家進行嚴格的測定,按照測定的水葫蘆帶走的氮磷物質兌現生態補償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