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正實施"滇池水葫蘆規模化圈養及資源化利用工程"。
督導組一位重要成員透露,截至目前,有關水葫蘆治污措施的提法,在昆明上報的滇池治理相關工作的十二五規劃中確有提及,但是,“該規劃還在等待國務院最終批復”。
這意味著,在國務院批復之前,“危險的游戲”已經搶先啟動了。
滇池正大規模引進“最危險的外來入侵物種”---水葫蘆,試圖以這劑猛藥,迅速改觀水體污染。
但是現在,引種數月的水葫蘆剛剛迎來最好生長期,來自云南的部分環境專家,已不斷對水葫蘆治污能力提出懷疑,并對這種生物可能形成的大規模生態災難表示擔憂。
滇池、太湖、巢湖,是中國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在過去的三個五年計劃里,“三湖”治理工作都進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
盡管昆明此前在治理滇池污染方面成績斐然,但涉及水葫蘆治污的十二五規劃尚在等待國務院審批當中,大規模引種卻既成事實,對此,專家更指,“昆明在玩一盤危險的游戲”。
史上最大規模引種水葫蘆
滇池,湖面面積300多平方公里,號稱“五百里滇池”。環湖公路一周也有近百公里。滇池是中國第六大淡水湖,對于昆明市民而言,則是“母親湖”。
滇池位于昆明西南,湖的西側是久負勝名的西山,而湖的北面,就是偌大的昆明主城區。從主城各個方向,大約有20多條河道注入滇池,它們是滇池的水源。
現在,從主城經過,一簇一簇的水葫蘆成為這些城市河流的景觀。倘若沿這些河流一直走到滇池邊,將看到滇池上大面積的水葫蘆生長得更為茂密旺盛。
滇池正在實施史上規模最大的引種水葫蘆計劃。這項計劃從年初開始,目前,引種的水葫蘆已經進入快速生長期。
承擔滇池相關管理、規劃等重點工作的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日前向《瞭望東方周刊》提供資料證實:
“2011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在滇池流域開展26平方公里(39000畝)水葫蘆控制性種養。其中,外海16平方公里(24000畝)、草海6平方公里(9000畝),流域內其他水域4平方公里(6000畝)。”
這個項目被昆明官方命名為“滇池水葫蘆規模化圈養及資源化利用工程”,項目圈養區域主要分布在滇池草海(即內海)和外海北部龍門村、盤龍江入湖口、福保灣、寶豐灣、海東灣、龍門村、暉灣、新運糧河、老運糧河、西壩河、船房河入湖口、東風壩等區域。
據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介紹,這項工程是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及2011年滇池內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截至目前,年初下達的滇池草海、外海規模化圈養水葫蘆圍網工作任務已超額完成。”
前述提及的“圈養”,即給水葫蘆種植區域圍上圍網。本刊記者在現場看到的圈養情形為,城區河段,沿河道兩側,用漂浮的白色塑料物件相接,圍攔成網,水葫蘆就限制種養在每張網內。在草海、外海,攔網面積隨之增大。
這種小心翼翼的圈養,皆因水葫蘆物種特性所致,如果水葫蘆流出圈養區域,其可能造成的生態災難,不堪想象。
昆明人對水葫蘆的記憶是災難
水葫蘆確曾給滇池帶來過生態災難。
“當時草海開通了一條旅游航線,但整個草海密密麻麻全是水葫蘆,船根本無法開動。”90高齡的楊維駿老先生,退休前系云南省政協副主席,也是一位關心滇池的老昆明人,日前,他向本刊記者回憶了上世紀80年代前后,滇池水葫蘆成災的情形。
據楊老講,那時候,草海里面,除了水葫蘆,幾無其他水生植物可以生長,加之水葫蘆密集水面,遮天蔽日,魚、蟲也難以成活。“水葫蘆的根全部爛在草海里,湖水發黑,臭氣熏天。”
這種記憶并非留在楊老一人心里,在昆明乘坐出租車或者走訪市民,一旦提起草海的水葫蘆污染,人們的第一個表情像是立即聞到當年的臭氣一樣難堪。
“昆明人對水葫蘆的記憶就是災難。”楊老解釋說。
公開資料顯示,水葫蘆又稱鳳眼蓮,能起到凈化水體的作用,但它在江河湖泊中迅速繁衍,搶占水面,影響航運,窒息魚類,危害健康,腐爛后污染水質,妨礙其他水生植物生長,造成生態失衡。
世界各國亦多有關于水葫蘆危害的感性描述,資料記述:“孟加拉人將引自德國的水葫蘆稱‘德國惡草’,南非的引自美國佛羅里達,人稱‘佛羅里達惡魔’,斯里蘭卡的引自日本,被罵作‘日本煩惱’,印度則稱它為‘紫色惡魔’。”
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出示的一份關于水葫蘆的資料則顯示,“水葫蘆已被列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國家環保部已把它列為首批最危險的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2003年列入《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實際上,上個世紀滇池草海生態災難,正是水葫蘆作惡的具體表現,近年,我國南方許多城市河流亦接連爆出水葫蘆入侵。目前滇池正在進行的水葫蘆“圈養”,就是為了嚴防水葫蘆再度泛濫。
當然,昆明之所以甘冒巨大風險投入水葫蘆引種,官方顯然更看好它的治污作用。
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水葫蘆是吸收水體中氮、磷能力最強的水生植物之一,在有效控制生長范圍、做好管護、機械化采收及資源化利用等的前提下,進行大面積圈養水葫蘆,通過水葫蘆生長吸收和濃縮水體中的氮、磷等富營養化物質,再通過機械化采收,制作有機肥實現資源化利用,從而達到去除水體內源污染的目的”。
水葫蘆治污尚未獲國務院最終批復
盡管官方一再強調水葫蘆治污的積極作用,并認為“圈養”可以預防生態災難,但此次昆明強推水葫蘆治污仍然遭到環境專家的種種質疑甚至反對。
本刊記者日前獲悉,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關部門,已就昆明大規模圈養水葫蘆提出系統性質疑意見。該意見已形成書面文件呈遞云南省相關決策部門。
本刊記者從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處獲得這份名為《滇池水葫蘆規模化圈養和資源化利用項目存在問題》文件。
該文件包括的三個核心論點為:湖內圈養水葫蘆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滇池水質;圈養水葫蘆生產成本過高;高蓋度水葫蘆圈養對滇池草海生態系統是個災難。
文件披露,自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大量研究水葫蘆對水體的凈化作用,但時隔近30年,通過水葫蘆改善湖泊水質的成功案例至今沒有。
文件論述指出,“滇池保護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湖泊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水葫蘆是外來物種,在滇池中大量繁殖必然擠占原有物種的生存空間,不利于原有生態系統的修復和穩定,危害湖泊的生態健康。”
論述又稱,“藍藻水華爆發在湖泊中屬于生態災變,是湖泊的物質循環被大大提速,使原來應沉降的碳、氮、磷等物質在水體中循環,大量的光合作用,使水體中的碳高速富集,同樣水葫蘆的生長特點也會大大加快湖泊的物質循環速度,損害湖泊物質的良性循環。”
這份文件最后提出警告,如果“人為在滇池草海高覆蓋率、高密度大規模引入外來水生植物物種,將對湖泊生態系統造成嚴重不利后果和災難”。
據本刊記者了解,類似反對意見也并非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一家提出,自滇池水葫蘆引種以來,包括昆明環保人士、網友等,亦不斷通過網絡等形式上書政府質疑水葫蘆大規模種養。
6月28日,《昆明日報》整版刊登《昆明為26平方公里水葫蘆找“出路”》報道,報道全面闡述了水葫蘆引種的“正確”,意在解釋“很多昆明人都對上世紀60年代以來滇池水葫蘆瘋長的情景記憶猶新,前幾年,有關部門還要求各單位負責常年和突擊打撈、處置、清運草海和外海水葫蘆,現在,滇池草海、外海及入湖河道內卻種上了26平方公里水葫蘆。”
該報道算是對水葫蘆爭議的一次正面回應。
云南省設有滇池水污染防治專家督導組,督導組由省、市級老領導和知名專家組成,是滇池治理的重要智庫資源。盡管該組織內也有對于水葫蘆治污的不同意見,但此次昆明決策并未詳細征詢督導組意見。
“等我們知道的時候,已經全部種上了。” 督導組一位核心成員日前跟本刊記者聊及此事時不愿涉及太多敏感內容,只表示,既然已經種上,現在很快就到水葫蘆打撈期,“但還不知道打撈船在哪里。”
對于督導組這一擔心,滇池管理局未對本刊做詳細說明,只透露,“一切都在按計劃實施,不用擔心。”
督導組另一位重要成員透露,截至目前,有關水葫蘆治污措施的提法,在昆明上報的滇池治理相關工作的“十二五”規劃中確有提及,但是,“該規劃還在等待國務院最終批復”。
這意味著,在國務院批復之前,“危險的游戲”已經搶先啟動了。
據本刊記者了解,類似反對意見也并非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一家提出,自滇池水葫蘆引種以來,包括昆明環保人士、網友等,亦不斷通過網絡等形式上書政府質疑水葫蘆大規模種養。
6月28日,《昆明日報》整版刊登《昆明為26平方公里水葫蘆找“出路”》報道,報道全面闡述了水葫蘆引種的“正確”,意在解釋“很多昆明人都對上世紀60年代以來滇池水葫蘆瘋長的情景記憶猶新,前幾年,有關部門還要求各單位負責常年和突擊打撈、處置、清運草海和外海水葫蘆,現在,滇池草海、外海及入湖河道內卻種上了26平方公里水葫蘆。”
該報道算是對水葫蘆爭議的一次正面回應。
云南省設有滇池水污染防治專家督導組,督導組由省、市級老領導和知名專家組成,是滇池治理的重要智庫資源。盡管該組織內也有對于水葫蘆治污的不同意見,但此次昆明決策并未詳細征詢督導組意見。
“等我們知道的時候,已經全部種上了。” 督導組一位核心成員日前跟本刊記者聊及此事時不愿涉及太多敏感內容,只表示,既然已經種上,現在很快就到水葫蘆打撈期,“但還不知道打撈船在哪里。”
對于督導組這一擔心,滇池管理局未對本刊做詳細說明,只透露,“一切都在按計劃實施,不用擔心。”
督導組另一位重要成員透露,截至目前,有關水葫蘆治污措施的提法,在昆明上報的滇池治理相關工作的“十二五”規劃中確有提及,但是,“該規劃還在等待國務院最終批復”。
這意味著,在國務院批復之前,“危險的游戲”已經搶先啟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