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安全事故頻發 5年風電“大躍進”有望止步

2011-09-13  來源:《證券日報》
[字體: ]

2011年中報業績給風電上市公司們敲響了警鐘。



  時至今年二季度末,即便是作為行業“龍頭”的華銳風電、金風科技也只交出了一份未能及格的中報答卷。

  根據相關數據,2011年中報期內,華銳風電因銷售價格下降和銷售量低迷,營業收入同比下滑了29.45%;金風科技上半年風機銷量821臺,同比下降了13.12%,銷售容量下降了6.07%,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22.87%。而與此同時,受到風機銷售價格持續下滑的影響,華銳風電和金風科技毛利率也分別下降了2.87%和5.98%。

  風電安全事故頻發

  事實上,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快速發展著的我國風電業便已暴露出諸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將其視為2011年上半年風電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的征兆。

  2011年2月24日,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橋西第一風電場598臺風電機組脫網;4月17日,甘肅瓜州協合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干河口西第二風電場702臺風電機組脫網;4月17日,河北張家口國華佳鑫風電場644臺風電機組脫網……

  此后,電監會在對事故進行通報時指出,一系列風電脫網事故暴露出當前風電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四大安全問題,其一,在設備制造方面,已投運風電機組多數不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不滿足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在電網出現故障導致系統電壓降低時容易脫網;其二,風電場建設施工,管理、監督、檢查、檢測、驗收制度執行不到位;其三,在風電場接入方面,部分基層電網企業對風電場接入管理不嚴,投運風電機組未執行并網協議規定的低電壓穿越能力承諾,并網及風電場未通過并網安全性評價接入電網運行;其四,在風電場運行方面,一些風電場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現場運行規程不完善,例如對二次系統和無功補償裝置重視不夠,管理、監督不力。

  對此,一位接近金風科技的高管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身處風電產業鏈中,我們對這一現狀也有自己的看法。比如,短短幾年間,風電業僅設備制造這一環節就誕生了80多家制造商,而他們當中絕大部分是不具備基礎的。在沒有技術、經驗支撐的局面下,想要在市場中夾縫求生存,就不得不采取非理性的價格競爭,這給風電埋下了安全隱患。應該說,風電是一個‘長跑’項目,作為風電設備制造商,最應考慮的是客戶在風電設備生命周期中的利益最大化和安全性。”

  5年來的風電“大躍進”

  頻發的安全問題卻從未抑制我國風電規模增長的瘋狂勢頭,公開資料顯示,如今,全國建設中的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已經增加到8個,24個省、自治區建立了自己的風電場。

  可能正是從人們把陸上“千萬千瓦級風電場”與“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1820萬千瓦時的總裝機容量”相對比開始,“風電三峽”便成為了眾媒體為風電搖旗吶喊時必不可少的“作料”。而媒體強大的宣傳攻勢,反而促使了風電“躍進之風”勢頭更勁。

  更為客觀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連續5年實現翻番,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4473.3萬千瓦,成功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對于這一歷史,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回憶稱,“按照‘十一五’初期的規劃,風電裝機總量是500萬千瓦。到了2007年底,目標調整為1000萬千瓦。最后的結果是,整個‘十一五’的裝機總量超過了4000萬千瓦。”

  不過,連年翻番的“躍進式”增長卻沒能阻止風電安全事故的頻發。不僅如此,2010年新增的1893萬千瓦風電裝機中,僅有1400萬千瓦并網(上文提及的脫網數據也未計入其中)。換言之,我國雖然有著豐富的風能資源,但利用率卻異常低下。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僅為印度的3/4,德國的1/4。

  在張國寶看來,曾經的規定“裝機規模在5萬千瓦以上的風電項目須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核準,5萬千瓦以下的只需要在省區級發改委核準”是造成風電“大躍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為了不用國家發改委批,各地就批出了好多個4.95萬千瓦(的項目)來。明明是10萬千瓦(的項目),他分兩次批,那就不用找你國家發改委了,(地方)自己就批了。”張國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

  如今,正值“十二五”開局年,根據規劃2015年和2020年,我國風電規模容量分別為1億千瓦和1.8億千瓦。其中,作為新生事物的“海上風電”發展目標為2015年,中國將建成海上風電500萬千瓦,形成海上風電的成套技術并建立完整產業鏈,2015年后,中國海上風電將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達到國際先進技術水平。2020年中國海上風電將達到3000萬千瓦。

  遙想“十一五”期的陸上風電,今天的“海上風電”應該引以為戒。要知道,歐洲海上風電更用了20年,才達到目前350多萬千瓦的裝機容量。而我國的發展目標已較歐洲快了四倍。中國最大的風電運營商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長軍曾公開表示,“我覺得這個速度是合適的。因為陸地上的井噴式發展,是不適合海上的。所以在發展海上風電的時候要慎重再慎重,不能‘大躍進’。我認為500萬千瓦是夠了的。”

  不久前,國家能源局審定并發布了“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等風電產業發展急需的18項重要標準,同時,為遏制“4.95現象”也收回了風電項目地方審批權,雖然這顯示出管理層正在高度重視風電的‘大躍進’,但新政的效力與執行力究竟如何卻也仍有待市場驗證。

  與此同時,更應時刻警醒我們的是曾經發生在“中國風電”身上的一切一切。在媒體不夸大、尊重事實的正確輿論導向下,管理層、市場、投資者堅決不能讓“中國高鐵”的歷史在“中國風電”身上重演。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