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北京:讓困難群眾看得起病 社區看得了病 大醫院看得上病

2012-06-14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北京打造新型就診模式

    醫改,世界難題,千頭萬緒,錯綜復雜。

    北京,擁有全國最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也面臨著最嚴峻的需求挑戰。

    北京公立醫院醫生、護士、住院床位數量均居全國之首。然而,北京的公立醫院也承受著每年1.6億就診量的重負,三級醫院日均門診量在6000至9000人次左右,部分甚至突破1萬人次。

    2007年初,社區衛生機構實行收支兩條線、藥品零差率,拉開了新一輪醫改的序幕。隨后,預約掛號、雙休日門診、大醫院向郊區和新城轉移、優質護理服務、發放社保卡、建立一老一小醫保、提高醫保報銷水平、試點醫藥分開……

    五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摸索,試水前行。圍繞“讓困難群眾看得起病,社區看得了病,大醫院看得上病”,推出一系列新政,交出了一份中國醫改的北京答卷,打造了一種新型就診模式。

    答卷上清晰寫著:

    北京基層就診人次比例從5%提高到42%,分流了大醫院就診壓力;

    打造了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四成患者選擇預約方式掛號;

    通過開設周末門診使公立醫院就診能力提高了近25%;

    在全市所有二級及以上醫院推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示范病區家屬陪住率下降一半;

    通過健康促進、提高醫療保障水平、規范醫療行為、藥品降價等多措并舉,市屬大醫院次均住院費用10年以來首次下降,個人醫療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三年前的30.5%降至24%,城鄉個人就醫負擔比例較三年前平均下降20%以上。

    到今年5月,北京醫改目標已階段性實現。

    醫改親歷故事:

    車先生十年看病記

    中午1點,陽光刺眼,33℃的高溫宣告著酷夏的來臨。55歲的車云成從公交車上下來,轉個彎,熟門熟路地向著北京朝陽醫院東門走去。

    朝陽醫院,北京地區門診急診量最大的醫院,每天門診量接近1萬人次。車云成是這家醫院十年的老病號,他患有慢阻肺,這是一種反復發作、很難完全根治的慢性疾病。

    踏踏實實地吃完午飯,不慌不忙地出門坐車,去醫院看病,車云成一點也不著急。“別說十年前,就在三四年前也是不敢想像的,那時看個病特別不容易。”

    那時天色未亮,掛號長龍已經延伸到醫院外數百米,號販子在身邊轉悠,各科專家號前五位賣到了幾百元甚至是上千元。北京醫改實施之前,無冬歷夏,這樣的一幕每個早晨都在京城各大醫院上演。

    車云成的妹妹和孩子都曾經是掛號長龍中的一員。“我身體不好,都是她們一早兒4點來排隊。”門診樓的大門7點才開,在室外等上3個小時才能進到掛號大廳,寒冬最難熬。車云成自己6點多出門,7點多趕到醫院,接過掛號條后,孩子去上班,他自己候診。

    這種接力式的掛號看病持續了很多年。

    而這次車云成來看病,不一樣了。走進門診大樓,一層掛號窗口前空空蕩蕩,車云成直接坐扶梯上了四層的呼吸科診室。到了分診臺,他把就診卡往護士手里一遞,護士在一個像POS機一樣的機器上一刷。“您好,您預約的是今天下午13點到14點的專家號,請您到452診室外候診。”

    去年7月28日,全市114統一預約平臺啟用,打個電話、上個網就能預約全市三級醫院的號。如今,全市超過四成患者是通過預約掛上號的,復診患者里有九成是預約。北京持續了幾十年的窗口掛號、醫院候診的舊模式正在被預約掛號、居家候診的新型就診模式取代。

    452診室外,車云成前面只有2位患者,等了10來分鐘,輪到了他。一看,熟人,王臻大夫。看了十年病,呼吸科的大夫還真沒幾個車云成不認識的。“呦,你3月份才出院,這又怎么不舒服了?”王大夫跟車云成熟絡地打著招呼。做完檢查,王大夫沉思了一下,“你得住院,現在沒床,一有床我電話通知你。”1點50分,就診結束,整個看病過程歷時半個多小時。

    車云成坐上公交車還沒到家,王臻大夫的電話追來了:“科里臨時有了張空床,你是今天下午就過來還是明天一早過來?”

    第二天下午2點多,呼吸科病房B1221房間,記者又見到了住在三人間、穿著藍格子病號服的車云成。“侄女,又是你給我扎呀?”“是啊,你這回別再偷偷把滴液的速度調快了。”

    “以前護士對我們也不錯,但來得沒這么勤。我的責任護士是孟怡,生活上的事也都管。那些半臥床的都不用家屬陪。”

    車云成說的是另一項醫改舉措——2010年開始的優質護理示范工程。目前北京三級醫院80%以上病區和二級醫院35%的病區已經開展。全市優質護理示范病區陪住率從70%至80%下降到30%至40%。

    “要說這看病的變化還多著呢,以前只能工作日看病,現在雙休日也能看病了。以前我約個B超要等一個多星期,現在基本當天就能做。”躺在病床上輸液,資深病號車云成細數著這幾年看病的變化。看病住院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但就診環節每一項細小的改進,都給這些老病號帶來了驚喜與溫暖。

    “看一次門診開好幾種藥,像氨茶堿、沐舒坦,有吸的,有吃的,一共才201.5元,花費也比以前便宜了。以前看病的單子得一張張攢著,然后專門跑到單位去報銷,現在拿著社保卡,不管是門診還是住院,直接就報了,省了好多麻煩,少墊了不少錢。”

    車云成算著自己的小賬。全市也有一本大賬:去年,市屬大醫院次均住院費用10年以來首次下降,個人醫療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三年前的30.5%降至24%,城鄉個人就醫負擔比例較三年前平均下降20%以上。

    上個月,朝陽醫院剛剛成為北京公立醫院改革5家試點醫院之一。北京大醫院,一連串的深層次變革正在拉開序幕……

 鏈接

    緩解看病難

    全市10個遠郊區縣230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含899個村衛生室)及城區68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進行了標準化建設,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城鄉全覆蓋。

    三級醫院全面啟動雙休日全天門診,目前,北京市已有41家地方二、三級醫院和12家部隊醫院開展了雙休日全天門診。使公立醫院服務總量上升了近25%。相當于在沒有新增任何資源情況下,增加了13所大醫院。

    全市預約掛號統一平臺“114”運行,全市66家三級醫院和11家二級醫院接入統一平臺。實現了“103”,即1個電話號碼和預約網站面向公眾提供預約服務、預約服務零收費、3個月預約期。

    緩解看病貴

    北京市建立了城鎮無醫療保障老年人和學生兒童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并迅速覆蓋了“一老一小”人群,在全國率先實現了醫保制度的全覆蓋。

    北京市社保卡向市民發放,目前全市1900多家定點醫療機構實現了醫保費用即時結算。僅2010年,由于實行“持卡就醫、實時結算”,減少參保人員醫藥費墊付資金92億元,大大減輕了參保人員的經濟負擔。

    2009年、2010年、2011年連續三年出臺了提高報銷比例、提高封頂線、擴大報銷范圍等17項惠民政策,基本醫療保障待遇不斷提高。

    新農合人均最低籌資水平提高到640元,15類重大疾病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75%。

    實現了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全部實行同城同價,藥品降價幅度達16%。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