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到29日,江蘇南通崇川區的首批46名職工被安排到南通工人療養院療休養。據悉,到8月底,該區將有400名在苦臟累崗位工作的一線職工分8批到南通市工人療養院和南通園博園療養。(8月9日《工人日報》)
江蘇崇川區實施“一線職工帶薪療休養”制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四川宜賓“送環衛工出國考察”。從前者到后者,變化的是人數和形式,不變的是目的的美好、政策的善意,以及一份溫暖而實惠的禮物。特別是在有些地方“領導先行”的背景下,這樣的舉措無疑是難能可貴的,理應獲得掌聲。
其實,不論是“一線職工帶薪療休養”,還是“環衛工出國考察”,都不應該成為一個值得爭論和質疑的現實問題。因為這些人做著最苦最累的工作,為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卻占有較少的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難有機會享受城市美景、品味城市美食,甚至時不時遭受白眼。從這個角度來看,地方政府創造條件、撥付專項經費,讓部分一線職工共建共享成果、帶薪療休養,非但談不上權力的“恩賜和獎賞”,反而是其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有人質疑說,與其讓苦臟累行業的職工與農民工“帶薪療休養”,不如切實改善他們的工作環境、減輕他們的勞動強度、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這種觀點頗具代表性,而且情真意切、直擊人心、劍指問題的根本,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否定地方政府在“體面勞動”和“生活尊嚴”方面作出的努力,更不意味著一線職工不需要“帶薪療休養”。事實上,于苦臟累行業的職工與農民工而言,“帶薪療休養”、“出國考察”之類的福利待遇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并不取決于這個社會對待“強者”的態度,而是取決于對待“弱者”的態度。相較于一味向“強者”獻媚的社會,從方方面面關愛、鼓勵、善待和尊重“弱者”的社會是更加文明的社會。要是包括苦臟累行業的職工和農民工在內的所有勞動者,都能夠較好地實現“體面勞動”、并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相信“一線職工帶薪療休養”等事件必然不會卷入輿論漩渦,至少不會像現在這樣引發公眾廣泛關注和激烈爭論。
勞動是人類文明的不竭源泉,勞動者尤其是一線職工必須得到應有的尊重。雖然任重道遠,但方向不能錯,只要方向對了,那每一點貌似微不足道的進步,每一種貌似無足輕重的嘗試都值得高興和贊揚。正如古語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長此以往,“體面勞動”和“生活尊嚴”必將取得質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