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在早餐攤買早點時,當攤主接過錢將早餐遞過來的瞬間,是否想過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細菌的傳播,而載體正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人民幣。
用卡增多 紙幣細菌減少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兼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袁其朋介紹,香港城市大學一項早年針對亞洲7個國家鈔票衛生的實驗中發現,在香港、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菲律賓、朝鮮7個亞洲國家及地區的貨幣中,以人民幣的紙幣細菌含量最多,數量多達每張17.8萬個,比第二名的香港和柬埔寨的紙幣整整多出了16萬個。之后幾年再對伊朗、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貨幣進行實驗后發現,人民幣細菌含量下降到每張2.5萬個,伊朗幣為每張19萬個,超過人民幣,澳元最少為每張700個。“人民幣細菌數量的明顯下降,與國人越來越多地使用銀行卡、信用卡有關。”
據了解,澳元是世界上首先使用塑料布作為印刷材質的國家,傳播起來含菌量極低;日元中加入了大量磁石粉,抑制細菌滋生,且國民整體衛生習慣良好,但造價很高。
紙幣上的細菌喜熱潮
袁其朋介紹,研究發現紙幣污染程度隨氣候變化明顯,細菌喜愛高溫濕熱環境。人民幣上的細菌含量就表現出了明顯的季節性,夏季細菌數最多,這不僅由于夏季高溫濕熱易于細菌存活,還有人體汗液油脂分泌旺盛,容易附著細菌污垢,在接觸錢幣的時候造成交叉污染。隨著氣溫的降低細菌總數呈下降趨勢,冬季1月份達到最低點。
細菌易通過食物傳播
雖然人民幣細菌總數有所減少,但潛在致病菌污染情況仍比較嚴重,袁其朋介紹,實驗結果顯示,人民幣上大腸菌群、大腸桿菌、金葡菌、蠟狀芽孢桿菌、沙門氏菌的陽性檢出率為65.6%、45.9%、41.7%、67.7%、19.8%。這些細菌最容易通過食物傳播。“更需引起關注的是,人民幣細菌的耐藥性問題非常嚴重。”袁其朋表示,實驗中發現這些細菌對多種抗生素有高耐受率,越來越難被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