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著名中醫專家徐振盛講解如何辨證論治慢性萎縮性胃炎

2015-03-07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圖為著名中醫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徐振盛正在出診。

    上個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一次專家會議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列為“胃癌前狀態”。為此,不少萎 縮性胃炎患者在確診后精神壓力較大,擔憂自己已走上“癌變”之路。4日,羊年元宵節前夕,筆者采訪了著名中醫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徐振 盛,請他談談如何診治慢性萎縮性胃炎。對此,徐老以他從醫60年的豐富經驗,結合8個病例,介紹了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治方法。以下是徐老的談話內容:

    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是現代醫學的病理診斷名稱。近幾十年來,由于國內纖維胃鏡的普遍應用,本病的病理診斷有所增多。其臨床表現,是以胃脘痞滿脹痛,病程遷延日久,纏綿難愈,形體消瘦等全身癥狀為主的疾病,屬于中醫學中“胃痞”和“胃脘痛”的范疇。

    萎縮性胃炎多見于中老年患者,胃之腺體萎縮,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均減少,甚至完全無游離酸,其機理與中醫胃陰不足,津液缺乏相通。先賢唐容 川說:“胃燥不能食,食少不能化,譬如釜中無水,不能熟物也。”故胃陰不足乃是本病之根本所在。然臨床中,由于中氣不足,脾胃虛寒,肝郁氣滯,血瘀絡滯, 濕熱阻滯者亦不少見,故要全面分析,辨證論治,才能取得較好療效。

    胃陰不足型宜益胃養陰法:胃為后天之本,倉廩之官,水谷之海。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而胃氣的強弱又與胃陰密切相關,當胃陰充足,胃才能 得以順降,能化生水谷,并游溢精氣輸津液。若胃陰不足,臨床上可見納呆不化,胃脘痞滿,嘈雜不舒,如燒灼感;饑餓而不欲食,食則胃脘脹滿,甚則作痛;津不 上承則口干舌燥,液不下施則大便燥結;陰虛內熱則心煩少寐,手足心熱,舌質紅苔黃少津,脈弦細或弦數。治療上以益胃養陰為主。處方:生地、當歸、北沙參、 麥冬、白芍、石斛、香櫞皮、枳實、決明子、甘草、枸杞子、川楝子、生山楂、烏梅。

    例一:姚×,女,55歲,軍人。胃脘疼痛反復發作已三年,呈針刺樣,時為隱痛,食后脹滿作痛,平素腹脹,伴泛酸、燒心、噯氣,口干喜熱飲, 大便時干,先后三次做胃鏡檢查及病理活檢,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舌紅苔薄黃,脈弦細。辨證為肝胃陰虛,治宜養陰疏肝益胃。處方:生地、當歸、北沙參、麥冬、 石斛、白芍、香附、黃連、元胡粉(沖服)、枸杞子、川楝子、陳皮、吳茱萸、焦三仙。以次方為基礎,隨癥加減治療,兩月后癥狀明顯減輕。

    中氣不足型宜補中益氣法:萎縮性胃炎發病之初,胃虛脾弱者不多,至中后期,隨著病情之發展,常出現胃病及脾,陰損及陽,中氣不足之證。臨床 上見胃脘痞滿,食納不佳,進食后飽脹不適,噯氣,身倦乏力,大便溏薄或質軟不成形,形體消瘦或伴有輕度浮腫,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或沉弱。治療上以 補中益氣為主。處方:黃芪、炙甘草、黨參、當歸、炒白術、茯苓、柴胡、升麻、陳皮、生苡仁、白芍、廣木香、元胡粉(沖服)、生姜、大棗(切)。

 例二:徐××,女,45歲,干部。素有胃下垂病史二十余年,現脘腹脹滿,納呆不欲食,噯氣頻作,腸鳴,食后脘腹堵塞,每日進食二三兩,身倦乏力, 大便干,舌質正常,苔薄白,脈沉細弱。胃鏡檢查為萎縮性胃炎。此為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治宜益氣升提,和胃健脾,理氣消脹。處方:黃芪、當歸、云苓、炒白 術、黨參、炙甘草、雞內金、陳皮、升麻、柴胡、炒枳殼、廣木香、焦三仙。后因大便干,加入決明子、炒萊菔子、焦檳榔、川軍等。服藥后痞滿脘痛消失,腸鳴大 減,食納增加,二便正常,自覺很好。

    脾胃虛寒型宜溫陽散寒法:萎縮性胃炎患者,初起以陰虛為多,中期漸出現氣虛者,若日久失治,則運化無力,氣血兩虧,導致陽虛,臨床上見脘腹 痞滿時痛,喜暖喜按,按之痛減,納少,面色無華,形體消瘦,便溏或稀,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等。若甚者又可兼有腰膝酸軟、眩暈、健忘、畏寒怕冷等腎陽虛 癥狀。這一類病人的胃鏡檢查,多為重度萎縮性胃炎,胃粘膜多呈重度萎縮的改變。治療上以溫陽散寒法為主。處方:黃芪、黨參、白芍、炙甘草、熟附子、肉桂末 (分沖)、烏藥、干姜、炒白術、陳皮、焦山楂、烏梅、大棗(切)。

    例三:劉××,男,41歲,干部。胃脘疼痛七年余,平臥時輕,站立后加重,形體消瘦,納差,身倦乏力,脘腹喜暖喜按,大便溏薄不成形,舌 淡,苔薄白,脈沉遲。胃鏡檢查及病理報告,均證實為萎縮性胃炎及幽門管小彎側糜爛。診為脾胃虛寒,治以溫陽散寒。處方:黃芪、黨參、炒白術、茯苓、白芍、 元胡、良姜、香附、炙甘草、肉桂粉(沖服)、烏藥、生姜、大棗(切)。服此方后癥狀大減,繼以溫中散寒的方藥鞏固之,病情明顯好轉。

    肝郁氣滯型宜疏肝理氣法:胃為傳化之府,以通降為順。然其通降之性又需肝氣的正常疏泄條達才能完成,若肝氣郁滯,橫逆犯胃,則造成氣機壅 滯,形成氣滯、食積、濕阻、火郁、血瘀等諸癥,臨床上常見到脘腹脅脹,遇怒則甚,頭暈目眩,口苦口干,納呆不欲食,呃逆不舒,大便秘結,小便黃,舌質暗 紅,苔黃膩,脈沉弦或弦細。治療上以疏肝理氣法為主。處方:柴胡、白芍、枳實、炙甘草、香附、川芎、郁金、川楝子、佛手、吳茱萸、黃連、青皮、決明子。

    例四:張××,女,47歲,工人。胃脘脹痛四年,加重半年,惱怒后加重,呃逆,噯氣,燒灼感,行走時脘痛尤甚,食納不佳,大便干,小便正 常,舌稍暗,苔薄黃,脈弦細。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球炎。辨證為肝氣犯胃,治宜疏肝理氣止痛為主。處方:柴胡、白芍、枳殼、炙甘草、香 附、川芎、丹參、砂仁、郁金、陳皮、川楝子、廣木香。此方連服七劑,胃脘疼痛消失,余癥亦大有好轉,唯覺脘部有壓迫感,前方加雞內金、炒萊菔子以鞏固。

 胃氣上逆型宜和胃降逆法:胃為水谷之腑,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降則和,不降則滯,反升而為逆。胃得以降則水谷能正常腐熟, 糟粕可正常排出,若胃氣失于和降,阻滯于中,則胃脘痞滿脹痛,呃逆頻發,甚則嘔吐、納呆、便秘,舌暗苔黃膩,脈弦細。治療上以和胃降逆法為主。處方:半 夏、陳皮、茯苓、炙甘草、枳實、烏梅、竹茹、蘇梗、砂仁、廣木香、旋復花、代赭石、焦三仙、生姜。

    例五:康××,女,26歲,工人。胃脘痛十余年,近來脘腹脹痛,惡心嘔吐,噯氣反酸,食納不佳,食后腹脹,大便不暢,心悸,頭暈,舌紅苔 少,脈沉細。胃鏡檢查為淺表萎縮性胃炎及膽汁返流。辨證為膽熱上擾,胃氣不降,治宜和胃降逆止嘔,理氣止痛。處方:旋復花、代赭石、枳實、竹茹、黃連、吳 茱萸、半夏、茯苓、陳皮、烏梅、蘇梗、生姜、廣木香。以此方加減,服藥后臨床癥狀明顯好轉。

    瘀血阻絡型宜活血化瘀法:萎縮性胃炎一般初起病在氣分,以脹為主,久則血瘀阻絡,以痛為主。臨床觀察到萎縮性胃炎經久不愈,可有血瘀之變。 造成瘀血的原因:一為肝氣郁結,氣滯血瘀;二為久病入絡;三為胃陰不足,化熱絡傷,血凝積為瘀。臨床表現為胃脘刺痛,固定不移,舌暗紅或舌邊有瘀點,苔薄 黃,脈沉澀。治宜活血化瘀為主。處方:丹參、砂仁、檀香、當歸、川芎、烏藥、香附、元胡、赤芍、炒枳殼、炙甘草、香櫞、炒五靈脂、蒲黃、焦山楂。

    例六:趙××,女,49歲,工人。胃脘疼痛反復發作七八年,發病多與飲食不節、寒冷刺激和生氣有關,疼痛無規律,常呈脹痛或刺痛,伴噯氣, 急躁易怒,時有脹背痛,大便干燥,舌質暗紅,尖邊有瘀點,苔薄黃少津,脈沉細澀。胃鏡檢查及病理報告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辨證為氣滯血瘀阻絡,治宜活血 化瘀通絡。處方:蒲黃、炒五靈脂、元胡、陳皮、香附、白芍、丹參、檀香、烏梅、炒枳殼、廣木香、烏藥。以此方化裁治療三個療程,胃鏡復查逆轉為淺表性胃 炎。

    濕滯中焦型宜清熱化濕法: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兩者相互作用,以維持水液的輸布運行。若恣食生冷或飲酒過度,可損傷脾胃,致水濕內停, 久郁化熱而阻滯中焦。臨床表現為胃脘痞滿或悶痛,胸間痞塞,噯氣,口苦,渴不思飲,口中粘膩或口臭,大便溏或不爽,小便黃,舌暗紅,苔穢膩黃厚或白膩。治 宜清熱化濕為主。處方:炒蒼術、厚樸、茯苓、藿梗、陳皮、黃連、廣木香、澤瀉、木瓜、焦山楂、生苡仁、白蔻仁、訶子肉、白通草、烏梅。

    例七:孫××,男,54歲,工人。脘腹脹滿疼痛十余年,口干,渴不思飲,食納不香,噯氣,不反酸,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膩,脈弦滑。胃鏡檢 查診為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中醫辨證為濕熱阻滯,運化失調,治宜清化濕熱。處方:蒼術、川樸、香附、茯苓、陳皮、藿梗、黃芩、砂仁、佩蘭、廣木香、 生苡仁、神曲、麥芽、山楂。以此方為主加減調治,病情明顯好轉。

 食積中阻型宜消積化滯法:《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臨床中不少萎縮性胃炎是由于飲食不節,饑飽無度,恣啖酒肉煎炸之品而引起, 此為飲食停積中焦所致,治療上當用消導之法,其型特點表現為胸脘痞滿,脘脹時痛,噯腐吞酸,惡食納呆,或大便溏泄,矢氣頻多,舌苔黃厚而膩,脈沉滑或弦 滑。治宜消積化滯法為主。處方:焦山楂、炒神曲、法半夏、茯苓、陳皮、炒枳實、砂仁、厚樸、澤瀉、連翹、炒萊菔子、炒麥芽、白扁豆、炙甘草、廣木香。

    例八:尚××,男,46歲,工人。胃脘脹滿,隱痛兩年,通則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脘腹脹以夜間為甚,食納呆滯,噯氣,大便不暢,伴腰背酸 痛,睡眠不實。舌紅苔薄黃,脈沉遲。胃鏡檢查為萎縮性胃炎,病理報告為中度至重度腸上皮化生。中醫辨證為食積胃痛,治宜消積化滯,理氣止痛。處方:炒萊菔 子、焦山楂、法半夏、茯苓、炒枳殼、炒白術、炒神曲、陳皮、雞內金、佛手、廣木香、炒麥芽、白芍、川斷、炙甘草。以此方為主調治,臨床癥狀消失。

    人物簡介:

    徐振盛,著名中醫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

    1950年-1953年,沈陽醫學院軍醫期。

    1958年-1960年,衛生部第二期西醫學習中醫班,系統的學習了中醫理論。

    1955年-197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被首批選為中國當代杰出中醫學家蒲輔周先生的學生,從師學習內、婦、兒科醫療經驗。

    1954年-1962年,中國中醫研究院籌備處門診部,內科研究所,任住院醫師。

    1959年-1969年,隨蒲輔周先生擔任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等中央首長及國際友人的醫療保健工作。

    1962年-1966年,廣安門醫院高干外賓治療室負責人。

    1966年-1973年,廣安門醫院政工組,負責人事、黨務工作。

    1973年-1997年,廣安門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蒲輔周醫療經驗整理小組組長。

    1979年-1993年,歷任內科副研究員、消化組組長、科主任、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教授,并兼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急癥胃痛協作組組長、副組長和全國脾胃病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