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市場上號稱營養價值特別高的高檔鹽品類繁多,竹鹽、井鹽、海鹽、青鹽、雪花鹽、玫瑰鹽……讓人眼花繚亂。價格高的食鹽是否營養價值就高呢?它們之間的營養差別到底有多大?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該如何擦亮雙眼,做出正確選擇呢?
□調查篇
市售食鹽品類繁多
食鹽是人們廚房的必備品。如今市面上的食用鹽種類五花八門,有常見的井鹽,稍貴一些的竹鹽,還有從國外進口的高檔食用鹽。
據了解,井鹽是通過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鹵水制成的鹽,井鹽呈現的是純白色。
記者注意到竹鹽的外包裝上顯示“選取三年生的壯年鮮竹,灌入優質日曬海鹽,用松木高溫燒制而成,不僅清除了海鹽中的重金屬、污染等各類對人體有 害的物質,還保留了海鹽中的各類礦物質成分,同時鹽晶中又融入了鮮竹以及松木的精華部分,增加了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記者打開包裝后,肉眼觀察竹鹽 呈現灰白色顆粒狀,偶爾可以見到黑色細微顆粒。
在網上商家的宣傳中,玫瑰鹽被包裝成“最健康的鹽”。有商家在網上宣稱:數億年前的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原是一片汪洋,滄海桑田,太陽能曬干了海水 后產生了結晶的海鹽,經過了幾億年的地質擠壓與地下高溫作用,將地底的礦物與海鹽結合形成了“鹽的化石”——玫瑰鹽,并因礦物質的成分不同而產生紅、粉、 白不同顏色,形狀如水晶般的結晶巖鹽。“除了含有84種微量元素,比起普通鹽,含鐵含鈣較多,鈉含量更低,能降低高血壓的發病率。”
特色產品價格高
除了井鹽、竹鹽、玫瑰鹽外,記者還發現,市面上最近出現了不少新奇的特色食鹽類產品。
在樂天瑪特超市里,擺放著適合于不同烹飪方式的食鹽,包括“燉煮鹽”、“泡菜鹽”、“涼拌鹽”,一袋320克的價格在4元左右。此外,超市里還 有幫助消費者嚴格限制食鹽攝入量的“低鈉定量鹽”出售,它采用噴灑的灌裝形式,每噴灑一次為1克,用量容易掌握。同時,薄荷口味的“漱口鹽”賣得也不錯。 此外,還有“果蔬洗滌鹽”出售。
記者注意到,這些新出現的鹽產品和普通的傳統食鹽在售價上差別很大。在樂天瑪特超市,一瓶250克含量的低鈉定量鹽售價為8.5元;一盒90克 薄荷口味的漱口鹽售價為12.6元;一袋400克果蔬洗滌鹽的售價7.8元。而普通塑料袋包裝的低鈉鹽,400克包裝的售價僅為2.8元。
在BHG超市,記者還看到價格不菲的進口鹽。產自日本鳴門的海鹽,一包500克售價55.7元,同樣來自日本的胡椒鹽,一瓶250克,售價為40.90元。而在同一家超市里,國產普通精制食鹽,一袋350克的價格僅為2.2元。
玫瑰鹽沒宣稱的那么“健康”近日,有媒體將井鹽、竹鹽、玫瑰鹽3個樣本,送到某權威檢測機構,測定了鈉、鎂、鋁、硅、硫、氯、鉀、鈣、鐵等元素的含量。
該媒體公布的測試結果顯示,玫瑰鹽中只能夠檢出11種元素,與商家宣傳的84種元素相差甚遠。而在這11種元素中,只有溴與鍶兩種元素是深井鹽 與竹鹽中不具有的。但這兩種元素在玫瑰鹽中的含量也非常少,分別只有萬分之一與十萬分之四。玫瑰鹽中的鎂含量和鈣含量的確高于深井鹽與竹鹽,但是鈉含量卻 高達45.4%。這個數值不但高于普通的低鈉鹽,而且要高于普通食鹽的理論鈉含量39.36%,可見玫瑰鹽并不像它宣稱的那么“健康”。
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專家阮光鋒表示,商家宣傳的84種微量元素是一種邏輯陷阱。現代食品檢測技術發展到現在,只要進行檢測,幾乎所有的食物 都可能檢測出84種營養物質(微量元素)。但是,營養素種類多,并不一定更有營養。評價一個食物的營養,除了看種類多少,還要看每種營養素的含量有多少、 是否均衡。所以,有的玫瑰鹽商戶號稱自己的產品有84種元素不奇怪,但這是邏輯陷阱,它并不表示玫瑰鹽有營養。它最多的元素還是氯化鈉。
阮光鋒說,雖然玫瑰鹽中的某些元素的確會比普通鹽高一些。比如,玫瑰鹽中的硅元素相對較高,它可能對骨骼健康產生作用,每天6克鹽中的硅含量有 11.46毫克。但目前硅是否是必需元素尚有爭議,我國也未制定硅攝入量的標準,能否發揮益處不能確定。玫瑰鹽中鐵等元素的含量也會高一些,但是,一天只 推薦吃6克鹽,大約只能獲得2毫克鐵,和女性一天所需的20毫克鐵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不能作為膳食補鐵的主要來源。
“即使玫瑰鹽中的某些礦物質元素比其他鹽含量高,但是,營養指南一般推薦每天吃鹽的量不超過6克,這點鹽對于補充礦物質或其他微量元素的作用非常小,希望獲得這些微量元素,靠均衡的膳食才是最好的途徑。”阮光鋒說。
高價鹽營養價值未必高
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看來,食物營養價值的高低并不一定與價格高低直接掛鉤。范志紅表示,其實,人們沒必要指望僅僅依靠食用玫瑰鹽來達到補鎂補鈣的效果,因為相比之下,青菜和鹵水豆腐都是補充鎂和鈣的上好食品。
“就像有的食品相對便宜,但是營養價值很高;也有的食品價格很高,但是營養價值并不太高。食品價格是由成本和供求關系決定的,高價格并不是某些鹽必然高營養價值的理由,稀罕和炒概念才是它昂貴的原因。”范志紅說。
阮光鋒也同樣認為,食物的價格跟它的營養沒有直接關系,價格高的食鹽也不一定營養價值更高。無論什么“豪華”鹽,它始終還是鹽,主要成分還是氯化鈉,而目前的研究認為,膳食鈉攝入量過高會增加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能放開了多吃。
選擇時看清氯化鈉含量市面上的食鹽品種繁多,價格差距也很大,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該如何擦亮雙眼,做出正確選擇呢?
阮光鋒表示,作為消費者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有目的的選擇。有些人是為了控制血壓而購買,有的是為特殊風味而購買,有些人只是想體驗 不同的產品。買哪種都不太重要,但最好不是因為被忽悠而糊里糊涂地買,也不要盲目地為追求健康或者營養目的購買。“食鹽還是鹽,不宜多吃,更不要稀里糊涂 的多吃。”
其次,如果是為了幫助控制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那么在市場上購買鹽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一下其中的氯化鈉含量有多少,可以選擇低鈉鹽。低鈉 鹽中加入了四分之一以上的氯化鉀,有的還加了少量氯化鎂,其鈉含量比純的精制鹽低25%-30%,如果有高血壓,在不期望影響口味過多的前提下,可以選擇 低鈉鹽。
對于市場上的多種“營養”鹽,比如加鐵、加鋅、加鈣、加硒等鹽產品,它們對補充相應的微量元素的確有幫助,但實際效果不一定好,而且可操作性不 強。因為推薦每天就6克鹽,通過吃營養鹽來補充營養元素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你真的有缺鐵、缺鋅、缺鈣、缺硒等問題,還是應該通過改變總膳食來改變。
另外,阮廣鋒還強調,有些鹽號稱含微量的硅、硼、鍶、鋰等元素,但這些元素未被確認為人體必需元素,從鹽里補充是否有好處,尚無醫學定論,買這種“營養”鹽更沒有多大意義。
當心看不見的“藏鹽大戶”
日前,英國一項調查顯示,300包切片面包中,28%的面包每片含鹽量超過了一包原味薯片的含鹽量。這一消息讓很多消費者費解:看起來素凈、吃起來也沒啥味道的切片面包竟然是高鹽食品?
在永輝超市面包區,切片面包則幾乎占據了貨架的半壁江山。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切片面包走得最快,當早餐吃的比較多。”一位在挑選面包的女士也 告訴記者,由于切片面包方便營養,她平常都用來作為早餐主食,有時候也給孩子夾上香腸、培根或者雞蛋當加餐。而談及切片面包含鹽的問題,這位女士驚訝道: “這面包有鹽嗎?”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原味薯片的含鈉量為188mg/100g。市面上切片面包的含鈉量多在200mg/100g以上,而在記者調查的切片面包 中,最高的含鈉量高達592mg/100g。因為在氯化鈉(食鹽)當中,鈉所占比例接近40%,故1g鈉可以換算為2.5g鹽,所以營養標簽上的鈉含量乘 以2.5就是含鹽量。以此公式類推,單是三四片面包,就幾乎占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日攝入6g鹽的四分之一左右。
范志紅表示,面包的生產需要放鹽,一般來說,加1%左右,也有高到2%的。鹽對面團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能增強面的彈性,使面筋質地變密。同時, 鹽可以改善面包的色澤和組織結構,使面包內部顏色發白。此外,鹽是滲透壓很強的物質,對酵母菌的發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以通過增加或減少鹽的用量, 來調節、控制發酵速度。
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心內科主任醫師黃力表示,生活中一定要警惕看不見的鹽,常見的“藏鹽大戶”包括味精、番茄醬、蠔油、醬油、甜面醬、濃湯寶、奶酪、蛋糕、面包、點心、冰激凌、薯條、漢堡、比薩、方便面、香腸、雞腿、午餐肉等。
□服務篇過量吃鹽有八大危害
鹽是人類用了幾千年的調味品,人們對它有深厚的感情。有人說,鹽有什么可怕?為什么還要限鹽呢?實際上,過量吃鹽對身體的危害很多。
1.增水腫。在體內的水分潴留情況和攝入鈉的數量密切相關。一些血液循環不好的女性,雖然心臟、腎臟并無疾病,但卻容易發生輕度的水腫,特別是 月經來潮之前的幾天,這種情況更為明顯,臉上都看起來腫腫的。激素水平所帶來的水分潴留增加狀態,再加上大量攝入鹽的作用,會加劇腹脹、臉腫、頭疼等不適 感覺。
2.害嗓子。慢性咽炎的人,食物必須清淡。在食用鹽分含量高的食物之后,很多人都能明顯感覺到咽喉黏液增加,嗓子不清。咽喉經常發炎、咳嗽不適 的人,都不能吃太咸、太辣、油炸、熏烤的食物,表面鹽分過多的炒貨如炒瓜子、炒花生、加了鹽的各種堅果等,以及薯片之類含鹽高的零食也都要少吃。
3.損皮膚。吃鹽多的時候,由于滲透壓的作用,身體組織的水分會減少,排出身體的水分會增加,不利于皮膚的保水。
4.促胃病。和加鹽少的食物相比,鹽分過大的食物會降低胃中保護性黏液的黏度,使它對胃壁的保護作用下降,食物中的各種有害因素更容易作用于胃壁,因而會促進多種胃病的發生。
5.流失鈣。鈉攝入量過多的時候,身體會努力排鈉,但同時會增加尿鈣的排出量。對于鈣攝入量本來嚴重偏低的國人來說,這簡直是雪上加霜。
6.減營養。在烹調的時候,特別是炒蔬菜時,如果早放鹽,蔬菜組織會被“腌”出水,增加水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C的損失。同時,蔬菜本來是鉀、鈣、鎂元素的來源,有利控制血壓和強健骨骼,多放鹽烹調蔬菜,使鈉的攝入量增加,就抵消了蔬菜這種健康效應。
7.損害腎。多余的鈉要從腎臟排出,故而多吃鹽就會大大加重腎臟的負擔。人們都知道,腎病患者要嚴格控鹽。
8.升血壓。雖然有部分人屬于“鹽不敏感型”,但是大部分人都屬于“鹽敏感型”,多吃鹽就會升高血壓。
多飲水多出汗促使鈉排出
隨著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高鹽是不健康的飲食選擇,會避免食用過咸的食品。然而,生活中有很多“隱形鹽”讓人防不勝防。
黃力表示,高鹽飲食已成為引發高血壓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要小心看不見的鹽。黃力對日常生活中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幾類食物的含鹽量做了個統計,如一個油餅含鹽量0.8克,二兩榨菜11.3克,一個咸鴨蛋2克,一袋方便面5.4克。
黃力表示,減少鹽的攝入量,需掌握一定的技巧。要多吃天然食品,少吃或者不吃加工過的食品。做菜的時候少放鹽,且在最后起鍋的時候再放鹽,這樣人的味覺仍然能感覺到菜的咸味。盡量不吃隔夜的飯菜,不吃快餐。
另外,有人表示外出就餐不好限鹽。黃力表示,如果外出就餐,可以讓餐館的廚師少放一半的鹽。對于口味重的人,要逐漸減少食鹽的攝入。
那么,攝入鹽過多有沒有什么補救的辦法呢?多飲水是最簡便有效的補救措施。同時,運動、多出汗也可以增加鹽分排出。此外,與鈉對應的另一種物質是鉀。多吃香蕉、橙子等含鉀較多的水果也可以有效增加鈉的排出。
掌握減鹽增味的烹調秘訣少放鹽及咸味調味品,菜能好吃么?國家高級烹飪師唐宇表示,其實解決方法并不難,只要注意食物的烹調方法和調味方式,就可以在獲得美味的同時保證健康飲食。
方法一:晚放鹽勝過早放鹽。如果晚些放鹽,或者少放些鹽,起鍋前烹少量醬油增味,鹽分尚未深入到食品內部,但舌頭上照樣感覺到咸味。這樣就可以在同樣的咸度下減少鹽的用量。
方法二:烹飪時少放糖。食品當中的味道之間有著奇妙的相互作用。比如說,放一勺糖卻會減輕菜的咸味。所以,需要控制鹽分的人,最好能避免吃放糖的菜肴,包括糖醋菜和甜咸菜,也要少吃蜜餞類小吃,因為這樣做必然會無形中增加鹽的攝入。
方法三:常做淡味菜肴。某些“菜肴”并不需要咸味,而仍然新鮮美味。例如,一塊蒸南瓜或蒸甘薯,一盤生黃瓜條,一份番茄塊……只要這些菜肴與濃 味菜肴搭配食用,一樣給人以愉快的味感,還能增加新鮮天然的健康感覺。也有一些菜肴只需要極淡的調味,如一份嫩嫩的煎雞蛋,只需要擠上一點檸檬汁,再加幾 滴醬油,便十分美味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