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南水北調河南8.6萬移民將在3個月內遷移

2011-05-07  來源: 中國環保網   
[字體: ]
  在經過數小時的車程后,5日下午,來自河南省淅川縣大石橋鄉西嶺村的147戶693名移民抵達鄧州市腰店鎮,安家在這里的移民新村。以此為起點,河南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第二批8.6萬移民將在3個月內陸續遷往鄭州、新鄉、許昌等6市20縣(市區)的116個安置點。

  故土難舍

  一大早,丹江口水源地的淅川縣大石橋鄉西嶺村顯得異常忙碌,村民們或忙著收拾家什裝車,或相約到村邊的開闊地合影留念。今天起,他們將揮別這個世代生活的地方,興奮、激動夾雜著些許的留戀蕩漾在每個人的心田。

  自幼酷愛二胡的徐攝蘇在父母帶領下,在自家的房屋的廢墟上拉起了《一枝花》、《流浪者之歌》、《賽馬》,從昨天到今天,反反復復。她說,就要離開故土,心中挺不舍得的,“老師說這首曲子有悲傷之意,那就讓我為家鄉演奏一曲吧”。

  “水好,這里的水特別甜!”在15歲的徐攝蘇眼中,丹江水哺育了自己10多年,家鄉的水最值得留戀。但移民后房子變大了,生活、交通更方便了,“心里既高興又不舍”。

  故土難舍。61歲的李敬才專門備上酒菜,給即將搬遷的老朋友踐行,他所在的村子將分四批搬遷到不同的地方。54歲的李愛華剛從父親的墳前祭拜回來,她說要和父親分享她的留戀與希望,“就是有點舍不得他,去給他上上墳吧,說說我要走了。”

  期待未來

  “和氣生財”,這是淅川移民徐士剛新家的對聯橫批,也是他對未來的期待和美好愿望。他說,自己原來在家里種地,平時會做一些藥材生意,搬到新家之后,交通各方面條件都好了,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

  中新社記者在位于河南鄧州市腰店鎮的移民新村看到,這里規劃整齊的房屋有11排,幼兒園、小學、文化中心、水廠等公共基礎設施配套齊全。

  36歲的徐士剛分到100平方米左右三室一廳的平房,還有一個約20平方米的小院,他說“很滿意”。徐士剛告訴記者,原來住的地方一下雨滿是泥濘,屋子院落狹窄,而對于新家,“寬敞明亮,小孩子上學也很方便。”
  “我準備辦個養殖場。”48歲的姚永安面對記者,道出了自家的規劃“藍圖”。目前經營一家小型超市的他說,之前曾學習過兩年的養殖技術,等穩定下來,準備養雞、養蛇、養水貂,“在這里大干一番”。

  “天下第一難”的考驗

  移民搬遷被譽為“天下第一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庫區移民涉及河南省淅川縣11個鄉鎮、176個行政村、農村移民16.2萬人。

  第二批8.6萬移民是河南省丹江口庫區最后一批大規模移民。河南省南水北調辦主任王樹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三峽水庫百萬移民中,農村移民近40萬人,先后搬遷18年,平均每年搬遷2萬多人。小浪底水庫農村移民16萬人,先后搬遷13年,平均每年搬遷1萬多人。而此次第二批8萬多移民,要在4個月內全部搬遷,“時間非常緊迫,任務十分艱巨。”

  此前的2009年和2010,河南已完成試點和第一批移民搬遷計7.58萬人。王樹山表示,時間是最偉大的評論家。該省的丹江口庫區移民工作向世人證明:中國人不僅能修建世界一流的水利工程,還能夠實施世界上難度最大的水利移民工程。

  王樹山認為,較之以前,這批移民情況更復雜。庫區移民大部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進行過搬遷,有的先后搬遷過三四次,移民群眾對于搬遷顧慮較多。除了農村移民,還有鄉鎮企業和社區移民,特別是社區移民區位優、收入高、訴求多,遷安難度很大。

  此外,從搬遷時段來看,5至8月份,尤其是7月份前后,正值炎熱、多雨季節,多批次浩浩蕩蕩的搬遷隊伍,加之長途運輸,增加了不確定性。

  對于移民來講,如何在陌生地域生活,如何快速融入安置地……考驗才剛剛開始。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北京、天津和沿線20多個城市在2014年喝上丹江水。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