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本報以《河南嵩縣:政府指導意見“逼農致富”》為題,報道了河南省嵩縣九店鄉陶莊村農民部分麥田被強制毀掉改種煙的事件。報道刊發之后,嵩縣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調查后做出決定:責成九店鄉對已毀麥苗進行補償,對九店鄉進行全縣通報批評,并對有關責任人給予紀律處分。
嵩縣縣委、縣政府表示,該縣已責成九店鄉對已毀麥苗進行補償,并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力求取得相關群眾的諒解,確保其思想和情緒穩定。對此次毀麥改種煙的九店鄉進行全縣通報批評;責成九店鄉黨委、政府及黨政一把手向縣委、縣政府作出深刻書面檢查,對該鄉主管副職進行誡勉談話;對陶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對陶莊村煙葉專干給予免職處分,對鄉包村干部給予停崗3個月處分;縣紀委根據調查情況,將對相關責任人做出后續處理。
相關報道:
麥田遭毀改種煙 河南嵩縣:政府指導意見"逼農致富"
一大早,家住河南省洛陽市嵩縣九店鄉陶莊村的農民張宜仁(化名)像往常一樣,背著雙手,順著彎曲起伏的小路,去看自己春節后澆了兩遍返青水的麥田。但是,那塊兩畝多的麥田已被黃土覆蓋。他蹲下身,望著車轍下稀稀拉拉的麥苗,慢慢地往煙袋里塞上自己家種的煙葉,深深地吸了一口。
據陶莊村村民反映,3月16日、17日兩天,有人開著三輛犁地用的車,闖進他們的麥田,將剛剛返青的麥苗毀掉近200畝。而毀掉村民麥田的原因是:讓村民種植煙葉,以完成縣政府布置的7000畝煙葉種植面積的指標。
就此,記者趕往當地進行了調查。
村民:種煙不如種紅薯,卻被強制種煙
資料顯示,河南是我國最大的烤煙產區,產量占全國的近1/3,嵩縣是河南煙葉的重要種植區。該縣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種植煙葉,張宜仁就是該縣種植煙葉較早的農戶。
種了十幾年煙葉,種煙為什么還要被強制呢?走訪當地村民時,一提到種煙葉,很多村民直搖頭。
“種煙投資大,收成低,扣除各種費用,一年忙下來掙不到什么錢!”張宜仁和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家里種兩畝煙,按較好的情況,總收入4000元。其中,化肥、農藥需花費200元,煤需花費500元,工時費更是沒法計算,僅分級扎把、炕煙等加工工序就要用近70天。如果兩個勞力干活,一年下來,每人每月就只有不到140元錢的收入。張宜仁不禁感慨:“種煙最孬孫,還不如出去撿破爛兒!”
“我家去年種了兩畝6分地的煙,最后一共才賣了2500塊錢,一畝地還不到1000塊錢。”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去年他在斜坡地上種了4分地的紅薯,紅薯收購價格是1.1元/斤,最后賣了1100多元。
種煙不如種紅薯,這是陶莊很多村民的一致看法。由于煙葉種植程序多、費工時、技術要求高,特別是炕煙這一環節難度非常大,所以風險也大。種植煙草不僅要育苗、施肥、澆水、采收,還要對采收回來的煙葉進行扎把、烘烤。除此之外,讓村民最覺得麻煩的是,每周都要對煙葉噴灑農藥,特別是采收期,要每隔3天噴灑一次。
與種煙草相比,種植紅薯不僅產量高,而且工序簡單。種上紅薯后,還能外出打散工掙錢。
一名村民告訴記者,種植紅薯的方便之處是,每年紅薯成熟的季節,都會有很多外地商販來收購,“種紅薯不用像種煙那樣,到煙站賣煙時得等上兩三天,還得發愁住的地方”。
既然這樣,為什么不讓農民按自己的意愿種既省事收成又好的紅薯呢?
“讓你種煙你就必須種煙!種其他的,他們給你拔了!”一位村民氣憤地說,“前年,村里有種玉米的,有人愣是帶學校的小學生把已經齊腰高的玉米拔了個干凈。”說完這些,他不禁顧慮地回頭看了看不遠處的村委會大院。
政府:沒有強制,只是“指導性意見”
對于此次陶莊村民的麥田被毀,嵩縣政府工作人員劉闖說,縣政府并沒有強求每個鄉必須種煙葉,都是鄉里根據自身情況以及發展潛力上報的。“每個村種植煙葉800畝以上,就是煙葉專業村,會有一定的獎勵發展產業經費,但不強求。這是縣里引導,村里自己搞的。”他說。
九店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高長偉告訴記者:“縣里確實給鄉里下達了7000畝種植面積的計劃,鄉里又根據各行政村的煙葉種植歷史和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給各行政村下了計劃。不過這些計劃都只是指導性意見,并不強制實施,就算完不成也不會采取什么強制措施。”
“連片種植煙葉主要是落實市里制定的土地流轉政策,鼓勵、引導村民對耕地進行合理、有序流轉。”高長偉解釋道,九店鄉連片種植煙葉,進行土地流轉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村民自由協商流轉,將連片的土地承包給某一戶村民經營;另一種是協商不成的將連片的土地交由集體統一管理,村委會或生產小組再找另外的承包人對土地進行經營。 村干部:種煙是造福群眾,為了完成指標,還要繼續毀地
既然是引導性地對耕地進行流轉,“指導性意見”為何變成了強制毀田?
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全江先向記者展示了他的一個“賬本”:一畝地如果冬季種植小麥,可收入500元左右,夏季再種植玉米,可收入400多元,一年兩季的收成加起來還不到1000元。而種植煙葉,正常情況下每畝可收入2000元,除去化肥、農藥、煤150元,一畝地可凈賺1800多元。
“我們村從1996年開始種煙,以后一直沒有間斷。2007年至2009年,全村賣煙每年總收入都在150萬元左右。去年,受災嚴重,500畝地的煙葉還賣了60萬元呢。”他的言語之間流露著自豪。在他看來,讓村民種煙,是造福群眾的做法。
對于強制毀田的問題,陶莊村第六生產小組組長張記寶說,每年村里都專門劃出了煙葉種植區,從去年7月開始,村委會就不斷向村民宣傳,鼓勵村民種煙,可很多村民還是種上了小麥。
“收了小麥后他們還要繼續種玉米,玉米蟲害嚴重,花粉還到處飄,會影響到鄰近的其他煙葉種植戶。所以現在要強制毀掉麥地,村委會做的沒有錯!”他的態度很肯定。
部分村民反映說,今年村里每戶每人都要征收7分地種植煙葉。對此,陶莊村黨支書張全江說:“鑒于陶莊村的種植傳統和基礎設施情況,今年鄉里給陶莊村制定了1000畝的煙葉種植計劃。現在村民自愿種植的面積還不到500畝,加上這次毀掉的30來畝,還有近500畝的缺額。接下來還要繼續抽地,標準是一人5分地。”
記者調查獲知,陶莊行政村下轄有上陶、下陶、雽3個自然村,共有耕地2100畝,1186人。全村各個生產小組每人分得的土地數額不盡相同,最多的是雽村,每口人分得近1.6畝,最少的是第六生產小組,每口人分得還不到9分地。 “如此來說,像六組每人還不到9分地,現在要拿來7分種煙草,村民們的口糧怎么辦?”記者問。張全江解釋說:“村里肯定會結合各個組的實際,按照勞力情況、所分地的多少和現有已經留出的面積,來抽種煙葉的土地。”
就在記者發稿前,陶莊村一位村民再次向記者反映:“村干部要求所有低保戶去毀麥田,不去的話就取消低保資格!”
“逼農致富”背后的利益博弈
國家明確規定,農民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種植的自由。但是,陶莊村的村干部為什么非要“逼農致富”,強制毀掉農民的麥田呢?
嵩縣九店鄉政府向記者提供的一份材料顯示:“煙葉生產規模化種植利于技術指導,利于煙農科學管理,上級對規模化種植區的煙水、煙路、煙炕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大力扶持。縣煙草部門、縣煙辦、鄉黨委、政府在煙葉生產上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廣大群眾的種煙積極性,規定哪個村發展500畝以上連片種植,就能得到每畝地20元的補助,在煙葉收購結束后補助到村。”
另外,記者了解到,在整個煙葉種植過程中,有一個關鍵機構——煙站。煙站是煙葉生產服務工作站,是煙草公司在主要種植煙葉的鄉鎮設置的站點。從育苗開始直至最后的煙葉收購,煙站為煙民供應包括煙種、煙苗、化肥、農藥等在內的生產資料以及全程的技術指導,并幫助煙民建設煙炕等基礎設施。
嵩縣煙草局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由于煙站設置在鄉上,煙站同時受鄉政府的領導。一名曾在煙站工作過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每年國家對煙葉種植都有會有一定的生產物資供應。
記者從嵩縣煙草局拿到的一份材料顯示:煙站為每畝煙田供應的“套餐”標準是20公斤復合肥、25公斤芝麻餅肥等肥料和3次蚜蟲、花粉病統防統治用藥,并另外制定了一份套餐以外生產物資供應價格單。也就是說,農民還需要從煙站購買這些專用的化肥、農藥、地膜等生產物資。 據知情人透露,到了煙葉采收的季節,國家給煙葉制定不同的標準,煙站收購時一般先分上部、中部、下部三個部位,再把各部位的煙葉分一等、二等、三等。由于煙葉采收季節檢驗數量大,檢驗級別時由煙站說了算。
“煙站的工作人員給村民的煙葉定了級,裝滿車后就直接送到市煙草公司倉庫或煙廠。然后會再次驗級,如果拿過去被降了級,損失就由煙站承擔。所以,煙站在收煙時有時會將村民的煙葉降低等級。”該知情人士說。
知情人士還透露,煙葉屬于農特產品,需要繳納煙葉農業特產稅。在煙葉的收購環節,國家規定,20%的煙葉農業特產稅直接轉歸地方財政。該知情人士說:“由于種植煙葉的鄉很少有企業,鄉里的開支絕大部分來自煙葉稅收。每年縣政府所收的煙葉農特稅,會根據各地情況,按一定的比例下撥。這些錢,可能就是政府給村里發放的每畝20元補助款的來源。”
記者從《2010年嵩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發現,該縣煙葉種植面積達4.15萬畝,完成煙葉收購772萬斤,實現煙草稅收970萬元。
對于已經毀掉的麥田,村民們的愿望很簡單。“我們也不要賠償,只想以后能夠按我們自己的意愿種莊稼。”一位村民抽著煙說。
然而,3月24日下午,陶莊村一位村民再次向記者反映:“中午,村干部來到我家,說如果今年我家不種煙,就取消我爸的低保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