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單附近豎起一塊公益廣告:“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
朝陽工商人員正在抽檢超市奶制品。
昨天(27日)一早,升級做媽媽一年多的市民藺女士在超市精心挑選著罐裝奶粉。產地、配方和生產日期等是她最關注的問題。今后,按照北京市“十二五”食品安全行動計劃,像藺女士這樣的媽媽們只需在查詢系統掃一下奶粉罐上的二維碼,從奶牛的養殖環節開始,奶牛成長中的用藥、牛奶收購、儲運等全過程信息都將一目了然,甚至能查到自己購買的這罐奶粉是由哪兒的農場、哪頭奶牛“產”的。
由市食品安全辦公室草擬的《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動計劃(2011-2015年)》(又稱“食品安全‘十二五’行動計劃”),經市委、市政府審議通過,昨天首次對外披露。
這一事關全體北京市民“口福”的行動藍圖,描繪了令人振奮的食品安全控制目標——到“十二五”期末,本市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將達到97.5%以上;大米、小麥粉、食用植物油、蔬菜、豬肉、豆制品等重點食品的食品安全抽檢合格率達到98.5%以上,北京將形成食品“產地要準出、銷地要準入、產品有標識、質量可溯源、風險可控制”的全程監控鏈條。越來越多的食品必須有產地證明和檢測報告,才能進入北京市場銷售。
“北京已連續7年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為民辦實事工程。”北京市食品辦新聞發言人唐云華說,北京作為首善之區,食品安全管理必須走在全國前列。未來,優質品牌食品將占領市民消費的“主渠道”。“十二五”行動計劃中首次提出了“安全食品”和“食品安全保障”的概念,提出要打造首都“安全食品”的品牌,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十二五”期間,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將全面走進市民生活,成為首都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技術保障手段。
“嬰幼兒配方乳粉將是全市首先要完成全程可追溯的食品。”唐云華介紹,以往主要應用在奧運食品安全管理的“物聯網”技術,將全面應用在嬰幼兒配方乳粉、原料乳粉和畜禽、水產品等高風險食品上。
以奶粉為例,從奶牛的養殖環節開始,“耳標”全面記錄奶牛的出生、成長、用藥、檢驗檢疫情況的信息;到了銷售流通環節,這些信息將自動“加載”到牛奶及肉制品等產品上。此后,市民可以通過商場、超市和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上建立的追溯信息查詢驗證系統,通過商品上的二維碼,輕松查詢到這些信息。
“這個過程難點在于多環節鏈條不能間斷。”唐云華說,“十二五”期間,北京將以現代物聯網技術為支持,建立起統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信息平臺,實現生產記錄可存儲、流向可跟蹤、偽劣食品可召回、儲運信息可查詢。其中,乳粉和畜禽、水產品等高風險食品從養殖、收購、加工、儲運到銷售將實現全程追溯;酒類、桶裝水等重點預包裝食品實現溯源管理;京內外重點食品供應基地溯源系統也將全面建立起來。
亮點解讀
無奶源基地小企業將淘汰
寄宿制學校必須自辦食堂食品經營者信用記錄永久保存
“十二五”期間,北京市民喝上“安全奶”將更有保障。本市將加強奶源生產和收購環節監控,確保生鮮乳質量安全。加強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和奶農專業生產合作社建設,構建穩定的奶源生產基地。建設62家標準化生鮮乳收購站,配備必要的檢測儀器設備,生鮮乳收購站全部實現持證收購和標準化管理。為養殖基地和奶站更新更換生鮮乳專用運輸車100臺,完善冷鏈系統。
據介紹,本市乳品生產企業將全部建立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管理體系和電子化全程監控系統。從嚴審批和控制乳品生產許可,逐步將無奶源基地的小型企業淘汰出首都乳品生產領域。
此外,本市將重點提高優質安全牛羊禽肉的加工和消費比重,培育5家牛羊禽肉大型現代化屠宰加工企業。逐步淘汰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小型牛羊禽類屠宰加工廠,推進禽類集中定點屠宰加工。鼓勵水產加工企業加大冰鮮產品的生產。
寄宿制學校必須自辦食堂
學校“小餐桌”,家長最關心。據介紹,本市將改善學校食堂的硬件設施和就餐環境,完善餐飲管理制度,創建餐飲服務安全示范校園食堂500家。要求寄宿制學校必須設有自辦食堂,新建、改建學校應當盡量設置自辦食堂。自辦食堂餐飲服務量化分級全部達到B級以上標準。學生營養餐生產企業全部達到A級標準。
目前,本市對餐館也實行了量化分級管理。根據“十二五”行動計劃,北京餐飲業的監管將全面加強。今后5年內,全市A、B級餐飲單位達到55%以上,C級餐飲服務單位的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也將得到大力提升。此外,本市還將建立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制度,完善處理設施和餐廚垃圾排放、收集管理規范。加強政策、技術支持和經費補貼,因地制宜,多渠道、多層次解決餐廚廢棄物消納處理問題,大力提升餐廚廢棄物處理能力,實現短運距、密閉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
食品經營者信用記錄永久保存
今后,消費者上網就可能會查到,哪些企業在食品經營上不講誠信,違法違規。據介紹,本市將通過構建統一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臺,推進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建設,統一歸集、公布食品生產經營者的身份信息、提示信息、警示信息、良好信息等信用記錄,并作永久保存。
“這將對食品安全經營者形成一處違法、處處受制的有力約束。”據唐云華介紹,本市依托49個部門聯網的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將構建起單獨的食品信用信息平臺,在政府采購、招投標管理、公共服務、項目核準、技術改造、融資授信等方面,將給予誠信企業重點支持。同時加大對失信企業的懲戒力度。
對納入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記錄的食品生產經營者,工商部門將作為重點加強日常監督抽檢;對因嚴重違法行為被吊銷生產、流通或餐飲服務許可證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5年內不得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
“菜籃子”全面達到無公害標準
“十二五”期末,北京“菜籃子”產品將全面達到無公害標準,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生產量比2009年翻一番。完善建設10個果品生產專業鄉鎮、100個果品生產專業村、1000戶蜂產品養殖的標準化基地,每年新建約10萬畝有機果品生產基地。
據了解,本市將全面推動食品產業升級,新建400個優級食用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原料、投入品使用和生產環境、生產過程實施全程標準化控制,各生產環節標準覆蓋率達到100%。此外,完成400個生豬規模養殖場、75個存欄50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場、162個存欄萬只以上蛋雞規模養殖場設施標準化升級改造。
5年中,北京還將培育5家百億元、5家50億元、20家20億元、50家10億元產值的食品企業集團。在順義、昌平形成高新技術食品產業基地;在大興、通州形成保健食品、奶制品和現代化畜禽屠宰加工基地;在懷柔、平谷形成飲品和新興特色食品產業基地,形成產業集聚效益。吸引國內外知名品牌或企業集團在北京設立生產基地,形成食品優勢行業總部集群。
食品小作坊探索集約化生產
唐云華表示,本市將取締、限制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或高風險食品加工的小作坊,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小作坊食品加工園區,整合食品加工資源,解決食品生產小、散、亂的問題。
據介紹,本市將提升食品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統籌考慮國家產業政策、區域經濟、民族傳統和產品風險,采取疏堵結合的方法,全面提升食品小作坊的生產設施條件和質量安全控制水平。探索對生產民族或地方特色食品的小作坊實現集中化生產和統一規范監管。
“這種小作坊不是食品加工黑窩點。”唐云華說,很多地區、村莊都有當地獨特風味的小食品,如豆腐宴、油炸食品等,經營規模小,無法獲得食品安全生產許可證,但是又非常受到當地消費者的歡迎,有市場需求。為此,相關部門將考慮單獨制定小作坊生產的質量安全控制標準等,在具備集約化生產可能的地區、區縣實施,提升食品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全市設3000個風險監測點
唐云華說,“十二五”期末,全市將再增加2000個監測點,達到3000個風險監測點。年監測抽檢食品樣本10萬個以上。加強食品生產經營者自檢體系,前移風險防控關口。年自檢樣本量20萬個以上。
“風險監測點是根據以往的食品違法案件、抽檢合格率及經營者的主體信息等來確定的。”據介紹,根據不同地域消費食品的特征,本市不同區域的風險點是不一樣的,目前本市有1000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點。
“十二五”期間,本市將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數據平臺,密切跟蹤國內外食品安全動態。重點開展食品添加劑、食品接觸材料和食品中非食用物質檢測技術研究。在食品安全監督執法中集成裝備食品移動實驗室、快速檢測車、檢測箱、毒物甄別鑒定箱。加強對可能引發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生物、化學、放射性類和其他未知毒物的危險源辨識、危險性鑒別、危險性分析、風險評估技術和災害事故控制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舉報食品安全隱患有獎勵
唐云華介紹說,本市將修訂食品安全違法案件線索舉報獎勵辦法,提升舉報獎勵的覆蓋面。鼓勵基層組織、行業協會、媒體、食品生產經營者、監督員、信息員、志愿者和消費者提供食品安全隱患和違法線索,動員社會各方參與食品安全工作。
記者查詢到,2007年,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已經對《食品安全違法案件線索舉報獎勵辦法》進行過修訂,明確重大案件可以匿名舉報,匿名舉報人也可以作為舉報獎勵對象,對食品違法案件的舉報人,獎勵上限從以前的1萬元提高到5萬元。而“十二五”期間,“不僅繼續對查實的食品案件舉報人進行獎勵,對那些發現食品安全隱患的舉報人,也有望進行獎勵。”
據透露,這是為了發動更多消費者參與社會監督,激勵更多的市民積極舉報食品違法案件線索。此外,本市還將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對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發生重大、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包括區域性食品違法生產經營現象長期不能解決的地方,將依法追究有關負責人的責任。
“本市將定期開展食品安全應急演練,建立食品安全監管與公安機關密切聯動的信息互通平臺。公安機關配備專門力量,針對重大典型案件建立快速、高效的偵破處置機制,加大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唐云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