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北京朝陽區“軟硬兼施”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2012-07-04  來源:新華網北京頻道
[字體: ]

 近年來,北京朝陽區通過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引進名校、實施城鄉教育一體化等舉措,“軟硬兼施”,讓區域教育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大。

    新思路:由打造基礎轉向提升品質

    朝陽區過去主要是農村地區。“總量大,但學校規模小,優質教育資源相對較少。”朝陽區教委主任孫其軍介紹說,目前,朝陽區是北京市城區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發展最快、流動人口最多的城區。這些因素讓朝陽區在推動教育均衡發展上面臨許多挑戰。

    朝陽區首先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改變以前“錦上添花”的投入方式,將資金投向城鄉薄弱學校。教育投入由“十五”時期的14.9億元增加到“十一五”末期的43.7億元。

    在充裕資金支持下,朝陽區校園硬件設施發生了明顯變化。不管是城區校還是農村校,都是寬敞明亮的教學樓、嶄新平坦的操場、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

    “教育加大投入后,要實現均衡發展,必須由外部建設向內涵發展轉變,由打造基礎向提升品質轉變。”孫其軍說。

    2008年起,朝陽區實施了質量工程,從制度建設入手,一年一個專題,先后建立120多項制度,構建了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現代學校管理體系。

    針對區域優質教育資源總量與人均量不平衡的現實,朝陽區提出了“引進名校,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戰略,加大引進知名品牌學校工作力度。截至目前,朝陽區共引進黃岡中學、華中師大一附中、清華附中、人大附中等區外名校20所。未來五年,朝陽區85%的學生都能“享受”優質教育。

    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促使朝陽區教育城鄉間、校際間的差異明顯縮小。因此,教育部授予朝陽區“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榮譽稱號。

    新氣象:切實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近年來,朝陽區城市化建設快速推進,農村城市化綜合程度達到94.5%,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成了朝陽區教育發展的最大挑戰。這個區“十一五”教育總投入43.7億元,農村教育投入達到26.24億元,占了教育總投入近2/3。

    有了經費支持,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以地處朝陽區最北端城鄉接合部的北苑中學為例,過去“風起沙土揚,雨過爛河塘,實驗缺儀器,體育無操場”,如今已是“操場鋪塑膠,綠樹映樓房,教室專業化,微機進課堂”。

    在教師配置方面,朝陽區著力引導城鎮優秀教師向農村學校流動。2011年,為農村中小學選派市級以上骨干教師137名,為農村學校配備教師200余名,并為農村學校引進優秀教師14名。

    朝陽區還制定了“政策向農村傾斜,培訓向農村覆蓋,隊伍向農村流動”的工作思路,推出了“城鄉教育發展共同體模式”,由市區級示范學校和農村學校聯合組建“城鄉教育共同體”。共同體之間彼此借鑒,統籌人才使用、人才培養、編制和教學管理等,盤活不同層次學校教育存量,縮短校長的成長周期,使農村學校得到組團式提升。2011年中考,朝陽區綜合及格率達到98.5%。

    新方向:統籌資源辦好每所學校

    “讓每一所學校都精彩。”這是朝陽區提出的教育均衡發展新目標,從垂楊柳學區的發展可以看出這個目標是如何實現的。

    垂楊柳學區橫跨北京東三環、四環,延至五環,屬于城鄉接合部快速發展的城市區域,共有小學15所。“雖然辦學的硬件條件基本上都能達標,但師資力量、教育質量參差不齊,造成一部分學生外流,教師隊伍穩定面臨嚴峻考驗。”垂楊柳學區管委會主任鐘亞利介紹說。

    為解決上述問題,垂楊柳學區將15所學校進行全面統籌,學區內學校設施設備資源、優質人力資源、課程資源都共享,每所學校每年都要拿出5%—10%的教師進行交流,改變教師工作模式,骨干教師在行政隸屬關系不變的情況下,可在學區內跨校送課、送教、帶徒,短期內就改善了薄弱校的師資結構。

    如何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高質量的教育?鐘亞利說,學區通過建立教育基地破解這個難題。學區新成立的4個教育基地為區域內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學習資源。

    垂楊柳學區的經驗在朝陽區推廣后,縮小了校際之間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如今正逐步成為現實。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