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雨舟
翻開北京地圖,在這座內(nèi)陸城市中,水的標記格外醒目。
緊挨著故宮,是神秘的中海、南海,以及遠近聞名的北海,人們把它們并稱為“前三海”。“前三海”以北,便是由前海、后海和西海組成的什剎海了。為了區(qū)別于“前三海”,什剎海又稱為“后三海”。
什剎海并不是海,而是一個巨大的人工湖。
七百年前,驍勇善戰(zhàn)的蒙古大汗策馬揚鞭南下,被這片水面的浩淼煙波傾倒,于是溫柔地將這“寬而長的水面”喚為“海子”,此稱由此延續(xù)至今。然 而,“什剎”二字的由來卻一直飽存爭議。有人說“什剎”本是一句梵語,也有人苦心造詣地在這片“海子”周圍找出了十座寺廟,說是什剎海得名的原因……此后 百年,在這個問題的探討上可謂是眾說紛紜。文人騷客們莫衷一是,不過是因為將這汪碧水愛得深沉。
往日,海子酒船如畫樓什剎海東起地安門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起平安大街,北至北二環(huán),由三個一水相連、襟帶互接的海共同組成。住在附近的人,似乎隨意鉆進某條 胡同,都能在一拐一彎之后行走至此。什剎海通地鐵了,許多人還不知道,如今乘坐地鐵8號線到什剎海站,出了站臺走一會兒也就到了。
緣水,城市才有靈氣。
黃河水溫潤了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而什剎海,造就了北京七百余年的皇城風范。自古以來,都有“先有什剎海,后有北京城”一說。
13世紀,蒙古滅金,元世祖忽必烈于北京定都稱帝。游牧民族喜臨水而居,即使在內(nèi)陸城市居住也不例外。于是在設計建造新都城時,元人緊傍什剎海將自北向南的城市中軸線延展,大都城四面的城墻位置也依其東南岸的距離而建成。
元代皇城初具規(guī)模,水利專家郭守敬受命興修水利。他引白浮之水入海,使什剎海一下子成了交通要津。蘇杭一帶的物產(chǎn),經(jīng)大運河、通惠河抵京后,都 要到達什剎海這個“北京古海港”。每日船來船往,不僅使整個城市的物產(chǎn)日漸豐富,更使得什剎海這個碼頭熱鬧起來,一躍成為繁華的商業(yè)區(qū)。趙子昂、施耐庵、 關漢卿等文人墨客時常來此舉杯小飲。詩人王冕看到寬闊的水面風吹波動,岸上酒船林立,不禁詠道:“燕山三月風和柔,海子酒船如畫樓。”
到了明朝,皇城擴建,通惠河道中阻,京杭大運河的船只無法通航至什剎海,古海港的功能隨即消失,什剎海不再有船來船往,水面也隨之減小。
雖然林立的酒樓少了,喧鬧的戲班散了,可水色風光不變,什剎海反而多了一絲靜謐雅致,由此引來高官貴族建王府,僧人道士造寺廟,名人雅士修宅 第。或結社會友,或布道說禪,或小坐品茗,這里熙攘卻不擁擠,繁華卻不浮躁。到了清朝,王府與民居相融,民生平和,什剎海成了百姓們的游樂消暑之所。市民 們酒足飯飽之后,提著鳥籠,帶著蛐蛐兒,放下身段與名分,漫步于此,悠然自得,其樂融融。
什剎海是北京的水鄉(xiāng),素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的美稱,舊日的什剎海更是云淡風輕,宛如一幅江南畫卷徐徐展開。
蟬鳴鳥語的午后,綠絲絳輕撫水面,將如鏡的湖面慵懶地掀起漣漪。垂者蕓蕓,荷香陣陣。數(shù)不清的人們在此臨水觀山,閑散懷舊;或是乘船游覽,對酒 當歌;抑或徜徉其間,信步在親水堤岸上,木板路吱吱輕響,伴著一絲水汽氤氳,人仿佛行走在云朵之上,文人墨客雅致忽起,提筆揮毫。前有曹植在此“遙望湖邊 桑”,看“枝枝自相依,葉葉自相當”;后有明代文人李東陽直贊此處為“城中第一佳山水”;而納蘭性德的“藕風輕,蓮露冷,斷虹收。正紅窗,初上簾鉤……” 更是讓無數(shù)游玩至此的人浮想聯(lián)翩。
行至前海與后海的交界之處——銀錠橋上,引頸西望,便可全觀什剎海了:只見三五泛舟輕點湖心,碧波微漾,遠方秀色如黛,西山輪廓依稀可見。清風拂來,帶著初春嫩芽的氣息,沁人心脾,引得皇帝也流連。就在1751年,乾隆把“銀錠觀山”一景欽定為燕京小八景之一。
“面向著積水潭,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所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
正如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在《想北平》里說的,幸福在此觸手可得。一陣悠揚的鴿哨,一縷清新的花香,一片悠然的小舟,一聲京味兒吆喝……聽著、嗅著、看著、想著,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今宵,水上霓虹燦如晝運河上的船只走了,然古海港熱鬧不減;吟游詩人走了,空留的府邸卻游人如織。什剎海換了新顏,靜默地守護并滋潤著京城。
現(xiàn)如今說起什剎海,更多的人會想起后海的夜。
是夜,趁著月色朦朧來到后海。此時華燈初上,兩岸低矮的建筑上閃爍的霓虹,把這漆黑的夜點亮成頗具誘惑的顏色。
避開主路上招攬生意的商販,沿著湖邊的石板路上走,雖已過立春,可風中寒意不減,卻阻止不了熱愛后海的人們。年輕的情侶在昏暗的路燈下執(zhí)手相 看,不顧人來人往;輕狂的少年們跳到冰面上打鬧,不理寒風蕭瑟;遛彎兒的老人家拄著拐杖慢慢走,許是見慣了后海的夜,再多的絢麗璀璨也吸引不了他的目光。
跟著人群彎入煙袋斜街,這條斜橫在鼓樓腳下的胡同似乎永葆青春活力,臨街小店里的古董散發(fā)出帶銹的古味,小販的吆喝聲里滿是京腔京韻的寒暄,人 來人往,日征月邁,時光記錄著百年老街的興盛傳奇。微涼的夜里,街頭的老藝人拉著二胡,蕭瑟纏綿的小曲兒似乎把你帶到了百年之前,幸好擦身而過的外國人帶 來一陣古龍香水的芬芳,提醒著你這是如今包羅萬象喜迎天下客的北京。
行走至此,空空的腹中開始作響,趕緊走進銀錠橋邊的老字號飯莊——烤肉季一飽口福。
始建于1848年的烤肉季如今已有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一進店門,溥杰的匾額,費孝通的題聯(lián),梅蘭芳、老舍、馬連良等有名的座上賓無一不在展 示著這百年老店的名號氣派及與眾不同。臨窗而坐,點一份招牌的烤羊肉,一個小小的芝麻燒餅。精挑細選之后的羊肉被切成薄片,在高溫炙烤中收汁,再以香菜蔥 絲拌炒之后裝盤走菜,呈上桌后,服務員點燃一盞酒精燈烘烤以保持溫熱。經(jīng)果木炙烤后的羊肉飽吸鹵汁的鮮香,早就油溢香蕩,隨著小火的慢慢加熱,香菜和蔥絲 的味道也變得溫和。此時盛滿滿一勺烤羊肉入口,那穿越百年的味道便在舌尖彌漫開來,再掰下一點燒餅送入口中,細細咀嚼,芝麻的香味讓你久久回味。
沿岸霓虹閃爍,燈紅酒綠,所有的街景早不同于往昔,可這讓人感動的味道卻攜手歷史,來到你的面前。仿佛還是那個在道光年間擺攤的老季,在一片催促聲中不緊不慢,輕翻烤肉,細撒作料,把他精心烹制出的“后海味道”呈到你的面前。
酒足飯飽,在后海沿岸信步徐行,雖已近午夜,可路上的行人反倒多了起來。皓月當空,繁星閃爍,似乎每個人都帶著幾分醉意、幾分迷離。霓虹閃爍,燭光搖曳,于是所有的相遇都多了三分浪漫,怪不得人們常說后海的夜,愈深愈美。
有人感慨,高樓和霧霾讓人再也無法于銀錠橋上看到西山的剪影,人流涌動、燈紅酒綠的酒吧街讓整個什剎海夜夜無眠。何必為此過多感傷,因為古樸的什剎海始終難抵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和洗禮,好似金鑾殿上的金黃琉璃瓦,再莊嚴明艷也敵不過日光普照而失了光澤。
當你漫步在什剎海邊,無意之中因某景而感動,被某物所溫暖,那么什剎海就什么也沒變,足以令你為之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