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號線七里莊站春節前啟用
豐臺北路萬豐橋北側,北京最窄地鐵車站——14號線七里莊站已經悄然建成,正進入裝修收尾階段,春節前就將投入運營,實現與9號線的換乘。
14號線七里莊站正好擠在萬豐橋和13層樓高的冠京飯店之間,長約276米、深26.7米、寬僅13.8米的瘦長結構緊貼著華堂商場開挖。如此狹窄的車站,能否承受換乘客流的壓力?記者現場探訪發現,地下三層的瘦窄車站空間并不局促,四通八達的出入口有效避免客流淤積,換乘也非常便捷。
疊摞式設計 換乘只需坐一層扶梯
在地下深處,東西走向的14號線七里莊站與南北走向的9號線七里莊站“T”形相交。
通常,地鐵車站的寬度約為30米,早期建成的老地鐵站也有22米寬。13.8米寬的七里莊站連雙向軌道平行布置的空間都沒有,只能采取與南鑼鼓巷站相似的疊摞式設計。更特別的是,上下三層的七里莊站,中間負二層是站廳,不同方向的站臺分設在負一層和負三層,這與南鑼站站廳在負一層,站臺在負二層和負三層大不一樣。
“這樣的特殊設計,能讓乘客換乘距離最短。”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設計師冀程告訴記者,14號線站廳設計在中間層,與9號線站臺處于同一水平面,無論乘客如何換乘,都只需要上一層或下一層扶梯,非常方便。
如果是從14號線東行站臺換9號線,旁邊就是9號線站廳,直接下一層扶梯進入站臺層;如果從14號線西行站臺換9號線,向上坐一段15米長的扶梯就到9號線站臺。反之,從9號線換14號線,走到站臺南端上一層扶梯到9號線站廳,走幾步就到14號線東行站臺,而下一層扶梯則直接進入14號線西行站臺。
在車站設計之初,七里莊一帶的狹窄空間著實讓人犯愁。到底安置在萬豐橋南還是萬豐橋北?設計師們反復斟酌,最終T形島側方案從四個備選方案中勝出。這個方案施工難度更大,但對乘客更便利,因為9號線車站已經布設在橋北,14號線車站如果放在橋南會讓乘客換乘走很遠。
5個出入口 乘客可自動分流
從正在進行外部裝修的出入口往下走,首先出現在眼前的是閘機密布的站廳層,乘客進站后選擇向上或向下的自動扶梯和步梯前往不同方向的站臺層。由于9號線與14號線十字交叉,這個站廳被分隔成了兩部分,顯得并不寬敞。
“高峰時進站會不會排長隊啊?”記者問。對此,現場督查車站裝修掃尾工程的市政集團三處項目負責人史永杰介紹,站廳雖小,但分別對應不同的出入口,乘客會自動分流。更重要的是,14號線乘客不必都涌到這個站廳層進站,從9號線站廳進站搭乘14號線列車也非常方便。
七里莊站共設5個出入口,2個出入口已經隨9號線投入使用,14號線車站建成后將再增加3個出入口。今后,乘客從萬豐橋北側的出入口能直接進入9號線站廳和14號線負一層站臺;而從萬豐橋南側出入口則直接進入14號線站廳層。這樣的分流作用,可有效避免客流淤積。
狹窄的14號線七里莊站,長度達到270多米,車站總面積還是達到1.6萬平方米,另外還有4條應急疏散通道,應對換乘客流不成問題。
7米夾縫中 起重機垂直施工
14號線七里莊站的特殊位置,讓北京交通部門采取了近幾年最大規模的斷路措施來保障地鐵施工。
從2012年4月開始,豐北路萬豐橋北側輔路斷路,為地鐵創造了總寬度21米的寶貴施工場地,過往車輛只能從主路通行。為了早日恢復交通,建設者晝夜趕工。在多達數十種的管線復原后,去年9月底,豐北路輔路恢復通行。
整體寬度21米的14號線七里莊工地,車站基坑開挖占去13.8米,供人員、機械、設備閃轉騰挪的空間僅7米來寬。這個狹窄縫隙中,市政集團三處以起重機垂直吊運工具和材料的特殊方式解決了場地嚴重不足的難題。
在施工高峰期,七臺大型起重機一字排開,十幾米長的鐵臂將一捆捆鋼筋、木板緩緩送入旁邊深達26米的基坑,短短5個月就實現了主體結構封頂。去年5月,14號線西段開通服務園博會,七里莊站雖然來不及與西段其他6座車站同步開通,只能甩站通過,但結構提前封頂為鋪軌和設備安裝爭取了時間,成為14號線西段順利開通的重要保障因素。
按計劃,這座最窄車站將在春節前投入運營,實現與9號線的換乘。目前,上百名工人在日夜輪班完成車站的最后裝修。因為是甩站運營車站,所有裝修施工必須小心翼翼不破壞屏蔽門等安裝就位的設施設備,進入行車區間的施工任務則只能利用夜間列車停運的短暫間隙進行。
不同于中心城區的地鐵站,14號線七里莊站簡潔明快,通體乳白色基調,僅以從吊頂延伸至側墻的長條燈帶裝飾,在狹長站臺上起到拓展空間感的視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