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網格化管理工作的創始地,東城區將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與網格化城市管理體系“兩網”融合,打造全區統一為民服務熱線“96010”,將62條政務熱線合并成1條,大大方便了百姓。
樓下垃圾多了,胡同里衛生差了,幼升小政策不懂……打電話投訴咨詢,可是該打哪個號碼?往往是一圈電話打下來,這邊推那邊拖,結果百姓被支得找來找去,事兒還是沒辦了。
改弊端,東城區推出新舉措,將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與網格化城市管理體系的“兩網”融合,將50余家服務和執法單位的62條政務熱線打造成統 一的為民服務熱線“96010”,成立了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服務人員、接線人員由“專科醫生”向“全科醫生”轉變,百姓只需打一個電話,就能把事辦 成。
一條熱線 百姓不再犯迷糊
昨天上午10點,位于東城區錢糧胡同的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里,接線員張燕的座機響了起來。
“您好,我是東四的居民,我姓陳。”電話那一頭說道,“我們胡同里,被拆了的地鎖,我看又有兩個被裝上了,你們派人看看。”
張燕在電腦中,把問題一一記錄下來,同時讓陳先生留下了電話和地址,待問題辦好后相關人員給他回復。
記者循著地址,找到了陳先生,他在東四四條胡同已經居住了多年。
“過去想投訴個事兒,真麻煩,”他對記者說,“比方說胡同里的地鎖,本身人就多,地方就小,出來進去都不方便,萬一絆倒了,老人可就受罪了。”
“以前找過街道,街道說還得找城管什么的,也打過其他熱線,人家說給解決,可過兩天還是街道找我,說問題又轉他們那兒了。”
陳先生遇到的問題,是個普遍現象。僅在東城區,過去就有50余家服務和執法單位的62條政務熱線,再加上市級的各種熱線,有事兒到底打哪個電話、找哪個部門,百姓心里真是沒譜兒。遇上一些多部門聯合管轄的事情,百姓的求助和投訴還會被“踢皮球”。
一口受理 各部門統一調度
再回到東城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張燕已經將陳先生的問題記錄在系統里,并派發到了城管中心。
“現在有問題只需要打這一個電話。對每一個群眾來電,我們都會在后臺詳細登記此次的業務類型、問題等級、涉及單位、建議處理方式以及是否需要回訪等信息,并通過網格化服務管理系統平臺,第一時間將任務分解到單位、派發給具體負責人。”張燕告訴記者。
該中心主任朱傳芳講解道,現在的整個流程,就是通過“采集受理—案卷建立—指揮派遣—任務處理—處理反饋—核實結案—綜合評價”這七步閉環結構,實現統一辦理、統一結案,“一口受理,統一服務”。
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兩網”融合。
“兩網”,即東城區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體系與網格化城市管理體系,“過去信息不共享,現在統一成一張網,打造治安管理、社會管理、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城市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朱傳芳說。
可以說,過去每一部熱線電話,都是一個“專業窗口”,只負責一類事項,而現在成了“綜合窗口”,接受所有問題。
而為了實現“一口受理”,東城區各相關部門和街道均建立分中心,社區也建立服務管理工作站,按照分級分類原則,具體負責處置本轄區內和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派遣的各類事件。
一站解決 智能化城市治理
表面上是一個電話的事兒,背后卻是調整政府機構設置、規范街道社區機構職能、梳理各項服務管理工作的整體性改革。
在這樣一個金字塔型的服務模式里,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是龍頭,聯合街道網格化服務管理分中心、社區服務管理工作站形成三級工作平臺,落實區、街道、社區、網格工作單元四個層級的管理。
“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各種原來分散的、隸屬不同部門管理的力量在基層逐步融合。” 朱傳芳介紹說,打破原有部門之間分割、孤立狀態,加強部門間的橫向聯系和互動,“歸根到底,是給百姓方便。”
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將云計算、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運用到城市管理、社會管理等方面,把原來的單純靠各類網格管理員去發現、反映、監督問題,變為廣大群眾共同參與。
百姓滿意不滿意,監督考核成了重要工作。記者了解到,監督考評工作由區中心和街道分中心組織實施,建立統一的監督考評體系。同時,將信息系統內評價和社會公眾外評價相結合,“百姓不滿意,會直接問責該事項的執行部門。”朱傳芳說。
記者手記
政府用心 百姓省心
62條政務熱線合并成1條,政府的事多了,百姓省心了。
政府部門多,百姓遇到問題,不知該找誰。如今,只需要記住一個號碼,就能找準門,比之過去可謂方便多了。
百姓省心的前提,是政府用心。
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這種服務應該是貫穿于群眾生活全過程的。群眾需要哪些服務,需要什么樣的服務,這些內容,政府必須用心想、用心做、用心琢磨、用心去不斷地創新,才能想在百姓的心坎上、甚至想在百姓的需求之前。
政府多用心,百姓才能省心、才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