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呂一平(中)、醫療護理處處長谷水(左)做客 “2015北京護理文化周”系列訪談。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呂一平、醫療護理處處長谷水近日做客由新華社北京分社、北京市醫管局聯合舉辦的 “2015北京護理文化周系列訪談”時表示,北京市醫管局正推出優化醫療服務流程、規范醫療服務、改善患者體驗三大舉措,以提升22家市屬醫院的醫療服務 水平。
關注患者對醫療環境、看病流程、隱私保護等訴求
今年年初,國家衛計委下發了《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提出2015年至2017年,從構建溫馨就診環境、推進預約診療服務等方面入手, 加強醫療管理,改善服務流程,方便群眾就醫。呂一平認為,隨著醫學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對自身健康的要求更加嚴格,三級醫院醫療服務質量備受 關注。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呂一平在訪談現場。
去年國家衛計委針對廣大患者做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除了傳統的醫務人員服務態度、醫療技術受到關注外,患者對醫療環境、看病流程、等候時間、 隱私保護等和醫療服務相關的訴求越來越重視。醫管局每個季度也會對醫院患者滿意度進行調查,結果與國家衛計委的調查不謀而合。呂一平說,醫療服務和醫療水 平是相輔相成的。病人在就診過程中,對醫療服務的各個環節感受不好,治療結果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醫管局自2011年成立以后,就醫療服務問題對22家市屬醫院采取了相應措施:第一,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推行預約掛號、分時段診療,未來將推行 大型設備檢查集中預約掛號;第二,規范醫療服務。建立門診服務中心、住院服務中心、用藥咨詢中心,今年即將建立后勤一站式服務中心。要規范醫療服務流程, 包括標識、服務內容、人員、崗位等;第三,改善患者體驗,以患者為中心改善服務,讓患者在門診和住院過程中舒適就診。
呂一平說,在北京市衛計委統籌安排下,市屬醫院推出了預約掛號,緩解在大廳長期排隊擁擠問題。從去年開始,在預約掛號基礎上,又推出分時段就診掛號,把預約掛號時間精準到了一個小時,為患者節約時間。
建立適合醫療規律的醫務人員薪酬待遇從2013年開始,北京市醫管局每年組織開展“護理文化周”活動,旨在延伸護理服務內涵,向社會傳遞護理人員以專業服務社會的正能量,展現一個具有文化底蘊、專業背景和重要意義的護理行業。
今年“護理文化周”的主題是“護行、健康、服務百姓”。谷水介紹,“護”不僅是護士、護理,更是守護和呵護。守護體現的是護士的專業,呵護體現 的是護理的人文關懷。作為今年國際護理行業的一個主題,“行”意在讓護理服務伴行老百姓的一生。護理工作者要共同行動,和老百姓、患者一起攜手促進健康。
谷水說,希望通過服務的環節,讓老百姓更多了解護理行業,同時搭建一個平臺,讓護士能夠走到老百姓身邊。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醫療護理處處長谷水在訪談現場。
護士是醫務人員中不可或缺組成部分,關注醫務人員薪酬、建立適合醫療規律的薪酬待遇受到社會的關注。谷水說,通過績效考核、政府投入,護理群體的待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反映出社會對于護理人員勞動價值的認可。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谷水認為,發生“醫患糾紛”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第一,醫學是非常專業的學科領域,老百姓對醫學 領域的信息缺乏了解;第二,分段式的診療模式可能帶給患者不好的體驗。第三,現在社會服務理念的提升會引發一些矛盾。所以在“護理文化周”,北京市醫管局 對改善醫患關系做了嘗試。希望能夠通過和社會的溝通,讓老百姓了解護士,認可護理專業。
讓“互聯網+”促移動醫療技術發展如今,很多醫院在服務患者的途徑中不斷創新,已經有了自己的微信。據統計,全國已經有近100家醫院采用了微信做全流程就診,還有超過120家醫院支持微信的掛號,服務累積量超過了300萬患者。
呂一平認為,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醫療技術的發展,各個醫院都在積極地探索,如何把移動醫療技術和病人就診相結合。北京市醫管局鼓勵各市屬醫院,探索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醫療技術在醫院的應用。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呂一平在訪談現場。
呂一平介紹,為方便患者就診,醫院做出了很多嘗試和探索。例如北京中醫醫院、北京腫瘤醫院開通了微信服務,為患者推送健康大課堂、用藥指導。除此以外,微信掛號、微信支付、網絡查找化驗結果也受到了患者的好評。
患者在住院過程中,也能體驗移動醫療帶來的便利。醫生用IPAD開醫囑,護士拿著移動護理終端就可以為患者進行護理服務。同時,設置防止嬰兒失盜、失竊的病人標牌識別等,都提現了移動醫療技術在醫療機構的無處不在。
近來,醫管局在衛計委統一的指導下,開展了“京醫通”項目。“京醫通”不僅包含患者就診的基本信息,還富有電子錢包功能,目前在所有市屬醫院都 實現了互聯互通。因為有電子錢包功能,非北京醫保患者可以省去在門診大廳排隊繳費的程序,直接在醫生工作站劃卡繳費。目前每一家北京市屬都有上百個醫生工 作站繳費終端,一些大醫院甚至有三四百個,為患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