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瘦身”,部分醫療等公共服務功能將被疏解。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年,北京與天津、河北等地的醫療協作持續推進。比如,醫院相互托管、應急救援聯手、傳染病防控同步等,三地醫療協作“療效”逐步顯現,一些患者已感受到變革帶來的便捷。
醫院合作:患者減少奔波
近年,北京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每年的門急診量在2億人次左右。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天壇醫院等醫院,來自北京以外的患者就診比例超過70%。其中,河北患者占1/4。
北京兒童醫院2014年門診量達337萬人次。“北京兒童醫院長期超負荷運轉,就想通過帶動其他兒童醫院一起發展,建立分級診療體系,以緩 解這一難題。”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說,“北京兒童醫院集團由全國10多家省級兒童醫院共同組成,以北京兒童醫院為核心推動各級兒童醫院共同發展。目前, 河北省兒童醫院已經加入。”
據了解,河北保定市兒童醫院已被北京兒童醫院托管,保定市兒童醫院加掛“北京兒童醫院保定醫院”標牌。北京兒童醫院派駐專家參加保定市兒童 醫院門急診、查房、會診、手術。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于魯明認為,這種公立醫療機構跨省托管醫院的方式,是北京市疏解醫療資源的一種探索。
“過去,大點兒的病肯定是前往北京就診,現在北京專家來到河北,就方便多了。”河北燕郊居民張蘭軍告訴記者。實際上,這一變化是北京朝陽醫院和河北燕達醫院合作一年后,當地居民最直接的感受。
河北燕達醫院地處河北燕郊,與北京通州僅隔一條潮白河。2014年北京朝陽醫院和河北燕達醫院合作共建。北京朝陽醫院40多名骨干醫務人員 在燕達醫院從事醫政管理、出診和臨床教學,覆蓋心臟、婦兒、泌尿、呼吸等17個專科。燕達醫院相關統計顯示,合作以來,燕達醫院門診量比一年前增長 181%,住院人數同比增長196%。
目前,北京轄區內約50家醫療機構已與河北省60余家三級醫院開展多種形式合作。
傳染病應急救援協同
除醫療合作外,京津冀在突發事件衛生應急、疾病預防控制、采供血協同發展等方面,也有多項合作在開展。
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是公共衛生保障體系和城市醫療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公眾身體健康、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此前,京津冀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突發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方面有良好合作基礎。
不久前,北京市衛生計生委、天津市衛生計生委、河北省衛生計生委共同簽署“京津冀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合作協議”。三方將密切配合,加強聯動,協同應對涉及跨區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聯合開展突發事件緊急醫療衛生救援,以共同維護三地公共衛生安全。
北京市衛計委主任方來英認為,此次協議的簽署將深化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一旦遭遇突發事件,根據事發一方需求,合作方需在應急藥械、相關設備、應急隊伍、專業技術、專家資源等方面予以支援。
6月6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衛生計生委在北京簽署《京津冀衛生計生綜合監督交流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上,天津市衛生計生委主任王建存說,針對醫療衛生領域存在的違法違紀人員流竄作案等問題,三地將強化聯合執法,互通案件信息,共同予以打擊。
困惑與期待
隨著京津冀醫療衛生合作進程深入,醫保政策不同、醫師多點執業政策障礙等問題浮出水面。
7月20日,前往北京宣武醫院看病的河北患者范海萍,因腿痛無法站立,在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風濕免疫科、神經內科診治均查不出病因,便接 受河北醫生的推薦,前去北京宣武醫院尋求神經內科專家的診斷。“肌電圖、CT和血液化驗等檢查都要重新做。比如,肌電圖約到12月才能做。”范海萍說。
在2015京津冀醫療融合發展論壇上,河北省衛計委主任張紹廉說,在醫保的統籌層次、保障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三地差異懸殊;病歷和醫療 信息共享機制剛起步,患者跨地域轉診,幾乎所有的檢查診療都需重來。顯然,這些問題如果無法解決,京津冀范圍內的分級診療路徑將困難重重。
在2015京津冀醫療融合發展論壇上,京津冀衛生計生委主任共同表達對未來的期望。方來英說,希望通過努力逐步實現區域醫療服務均等化。“到那時候,患者看病就不用跑來跑去了,可以在當地就醫。”
王建存說,未來要跳出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天津需主動和北京、河北相關部門對接,尋找新合作點,包括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
張紹廉說,北京、天津能夠帶動提升河北的醫療水平,患者不用輾轉到北京、天津去求醫問藥,如此一來,既減輕了北京的就醫壓力,也減輕了河北當地患者的就醫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