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中關村投資 > 正文

中關村進保定(京津冀協同發展·關注北京外遷企業)

日期:2015-07-05  來源:人民日報(北京)
[字體: ]

河北保定有了“中關村”。

一幢“雙子座”大廈,一塊“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牌子,矗立在高新區朝陽大街上。這是中關村在京外設立的首個創新中心。發展近30年后,北京中關村移師保定:突破首都“虹吸效應”,打破固有合作模式,移植活躍創新基因……

讓創新基因異地生根

140公里,41分鐘,風馳電掣的京保高鐵將兩座城市連成一體。

一方找“種子”,一方尋“土壤”,數十次交流對接、談判合意,中關村和保定,成為一個“創新共同體”。中關村創新中心4月28日掛牌,僅一個多月,上百家企業慕名而來,超六成來自北京。

“從北京上車,接個電話就到保定了。”北京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國棟,既看中“一小時生活圈”的便利,又看中這里人力成本的優勢。

北京中關村軟件園發展有限公司產業服務部經理鄧延嶸,則對智力資源一見傾心:保定有17所高校、25萬在校生,高校數量和大學生萬人擁有量在全國地級城市居首位。

創新中心有自己的“門檻”—智能電網、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再高大上的項目,也要先過這道“門”。

“我們經營的是創新,聚集創新要素,深化創新理念,拓展創新模式,構建創新生態,形成有活力、有包容力、有滲透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和創新文化。”中關村發展集團董事長許強,這樣定位中關村的“創新基因”。

把企業請上主席臺

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前一天,來自中關村的“緊急通知”,改變了會務組已經安排好的座位布置。

“按照慣例,會場正前方只設置兩排領導席。但中關村方面態度堅決,一定要把與會高新企業安排到前排,一定要在椅背上標明公司名稱”,保定高新區管委會副調研員孫婧回憶。

揭牌儀式上,有的高新區領導只拿到了“站票”。這件事對當地人觸動很大,中關村對企業的重視,對創新資源的重視,改變了他們的固有觀念。

“以前是企業找我們,現在是我們追著趕著找企業”,高新區工商局注冊科科長陳紅說。在高新區工商局,入駐創新中心的企業享受“一站式”服務:辦事材料有“溫馨提示”,注冊表格一次性“打包”發放,填寫方式有參考模板,所有材料主動傳到郵箱……

20年長期合作,10年免租金,不干涉具體經營,不設多長時間招多少企業的框框,雙子座大廈由保定市政府交給中關村全權運營。保定市長馬譽峰說,我們要引入的,是會下金蛋的“母雞”,帶來稅收、人才、平臺、資源,利在長遠,利在未來。

具體負責中心運營的,是北京中關村信息谷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總監扈德輝說:“以前是先拿地,然后一級開發、二級開發。創新中心這種‘輕資產’運營模式,把中關村的品牌直接拿到保定,實現共贏。”

跨區域做大“中關村”

一塊創新的試驗田,一個服務的加速器,一種合作的新磁場。

入駐企業最看重兩件事:一是在北京完成保定的事,中心提供細致的在線服務,方便;二是在保定和北京差不多,中心硬件設施、配套服務等沒有降檔次,同城。

 

 

創新中心的服務,更像是一種“私人訂制”,對癥下藥,精確制導。這種服務,既是雪中送炭的資金支持,但又遠不止這些。創新生態系統,是最核心的吸引力,將帶來一個城市的裂變。

馬譽峰說,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創新驅動,核心是構建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依托保定自身優勢,中關村創新中心會像一顆火種,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在高新區,在白洋淀科技城,乃至整個保定市不斷點亮。

許強則希望通過京津冀互動,不是簡單復制,而是運用引領、輻射、帶動、互補實現升華,做大中關村。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中關村社區 版權所有 / 京ICP證05038935號

關于我們 | 廣告招商 | 聯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