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聯體推進3年來,轉診量只占全市門急診總量的1/3000。北京市社科院、社科文 獻出版社7月6日發布北京藍皮書《北京社會發展報告(2015~2016)》(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編寫專家認為,應允許居民跟兩個以上醫聯體簽約, 并實行以醫聯體為對象的醫?傤~付費。
《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北京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是醫療質量、就醫體驗改善程度與投入高增長不匹配?床‰y的問題總體上并未有效緩解,看病貴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一個突出的問題是,新醫改五年來,三級醫療機構的支出翻了一番多;而二級機構支出相對三級機構的比例從2:5急劇下降到1:4左右;社區衛生中心支出相比三級機構比例基本未變——醫療資源投入的倒金字塔結構并未改變,反而是加劇了。
在衛生總費用的政府支出、社會支出、個人現金支出三元結構中,社會支 出占比在不斷增加,政府和個人的現金支出占比在不斷減少——但這二者的絕對數并沒有減少,2010-2014年間個人現金支出從210億增至305億。同 時,主要來自職工醫療保險費的社會支出絕對數增長得非常迅速,從405億增至近900億,這種增長給醫;鹂沙掷m運轉帶來了巨大壓力。
《報告》還指出,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醫聯體數量達到43個。但 2013-2015年間,通過醫聯體轉診的只占全市門急診總量的約1/3000。報告認為,市有關部門沒有提出對醫聯體推進、運轉關鍵環節的具體指導意 見,只是把區縣政府列為責任主體,而且主要考核的是體現醫聯體個數的“簽約率”,對于首診率、轉診率體現醫聯體實際運行程度的具體指標也未提出考核要求。
《報告》編寫專家建議,讓每位居民可以在兩個或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相應的醫聯體中進行選擇簽約,社區衛生機構也可以定期重新選擇要加入的醫聯體,從而形成兩個層面的適度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