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人大代表在門頭溝視察險村搬遷改造時了解到,2017年全市計劃完成山區4715戶10400人搬遷工作,涉及6區48村。
法城村位于門頭溝深山區,村域面積6.98平方公里,屬于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易發區。去年年底,全村81戶村民徹底告別低矮的石頭危房,住進一家一棟、裝修精美的“小別墅”。據村委會楊主任介紹,搬遷改造后的新村已經完成水、電、氣、熱、路網全套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政府投資鋪設的1400米管網,使新村用上了輕烴油清潔能源,不僅減少了對大氣的污染,還降低了村民生活負擔,改造后,每戶村民年均燃氣費減少2000余元。除此之外,為了村民增產增收,村里大力發展民俗旅游及蜜蜂養殖產業,目前已建成包含活動室、閱覽室、餐廳在內的可接納60人住宿的文化活動中心,全村有20余戶開展了民俗游接待,改造后,村戶年均增收5000余元。
據市農委負責人介紹,全市山區險村險戶搬遷工作自2004年啟動,目前已完成4.6萬戶10萬人搬遷,建成新村240余個。2017年將完成第三輪搬遷工作,涉及48個村10400人。市農委計劃在2018年至2020年對符合搬遷條件、有搬遷意愿的低收入村(戶)實現應搬盡搬。
人大代表建議,搬遷改造要以農民為主體,傾聽農民心聲,保障住戶權益,真正做到“好事要做好,實事要做實”。新農村建設要吸取經驗教訓,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新村建成后,要根據各村區位優勢,探索新的產業發展路徑,落實低收入農戶增收工作,讓農民搬遷后能真正“住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