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北京市南水水質監測引入醫學用魚青鳉魚

2016-12-23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體: ]

  南水進京近兩年,城區自來水中的南水比例已經超過7成,成為北京市供水的主要水源 之一。昨日(22日),記者從市南水北調辦公室了解到,為保障供水安全,本市設置了4大檢測手段全程監測南水水質,在生物預警措施中,對水質極為敏感的青 鳉魚成為預警“哨兵”,每半月更新一次。

        南水進入供水管線之前,有著三大防線:惠南莊泵站、大寧調壓池和團城 湖。昨日,在大寧調壓池,冷冽的晴空下一泓圓形池水清澈透亮,一位市南水水質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正拎著一根吊索取水。“這些水樣要進行國標全項109個指 標的檢測,為了保證精度,必須現場取水。”水樣取出后,分別被注入8個玻璃瓶送往實驗室。

        而像這樣的實驗室檢測每周至少一次,到了夏季次數還會增多,最頻繁時每天都要檢測。自房山惠南莊泵站到終點團城湖,80公里的輸水干線上設置了13個取水點。自南水進京以來,水質一直平穩保持在地表二類,即高于飲用水標準。

        在大寧管理處的水質監測室里,記者看到,8根粗大的玻璃管里,一種全 身透明、長約2厘米的魚悠哉地游動著。“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醫學用魚——青鳉魚,因其對水質極其敏感,就被我們當成預警員。”大寧管理處主任周文軍說,水質 稍有污染,青鳉魚就會焦躁地亂竄。透明玻璃管外有微型傳感器跟蹤拍攝,并通過三維數據傳到計算機里進行分析。如果小魚游動的路線異常,儀器就會報警,啟動 人工檢測。為了防止小魚對南水產生抗體,每半個月會更換一批青鳉魚。

        實際上,通過實驗室檢測、自動監測站、生物檢測,再加上有突發事件時 的應急檢測,四大手段密切緊盯南水的水質。“三道防線中不論哪道防線發現水質異常,閘口都會立即關閉,一滴劣質水都別想蒙混過去,保證問題水不進京、不進 城、不入水廠。”市南水北調辦相關負責人說。

        去年,南水北調輸水線上增設了3處自動監測站,每小時向水質中心傳輸 一次數據,對水溫、電導率、溶解氧、濁度和PH值五項常規參數進行監測。相關負責人指出,每個站都有8位值班人員倒班盯水質,全年24小時不離人,“哪怕 是一條魚從儀器旁游過去導致數據波動,也要立即人工復檢。”

        另據市自來水集團發言人梁麗介紹,南水進京后,集團增設了161個供水管網終端水質監測點,覆蓋3500多個居民小區。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