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7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幕。本屆科技周主場展覽以“科技強國 創新圓夢”為主題,通過視頻、圖片、實物模型、互動體驗、娛樂游戲等方式展示科技扶貧精準脫貧成果、科技重大創新成就、科普互動產品等。
公眾可以通過關注“2017北京科技周”微信公眾號獲取門票。5月21日至27日9:00-12:00,13:30-16:30可進場參觀。
科技扶貧“精準力”
北京技術助新疆沙漠變菜田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介紹,今年北京科技周主場活動一大創新點是展現科技扶貧“精準力”。展會上的科技扶貧板塊,主要展示精準扶貧、智力扶貧、創業扶貧、協同扶貧等方面的成效。35個展項中,北京開展的相關扶貧項目共18個。
在“沙漠變菜田”展區,新鮮的西紅柿、黃瓜、辣椒擺上了展臺。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蔬種業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研究員劉偉熱情地為現場觀眾進行項目講解。援疆多年,他發現在扶貧方面,不一定追求用最高端的技術去幫助貧困地區,有時候一些實用性的技術更好切入。
比如北京在對口支援新疆和田的過程中,技術人員發現當地的沙土不利于作物生長和節水。他們便把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獲獎成果“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引入到新疆和田地區,把當地沙土和牛糞、秸稈等混配成優質的有機土。原本沙漠溫室一畝地一年可以生產西紅柿5噸左右,采用這項技術之后,最高產量可以達到25噸,而且從節水的角度,沙漠里就算節水滴灌,也得75噸水才產一噸西紅柿,采用新技術之后,只需要30噸水就能產一噸西紅柿。
科技成果“創造力”
科技將人類手臂“延長”300公里
北京科技周現場,生命科學、新材料、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深空深海等5大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讓觀眾感受到創新驅動發展的巨大力量。
只要輕輕點擊手柄上的按鈕,便能夠操控距離地面300公里以外的太空艙機械手臂,在地面輕松完成空間實驗。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的一套地面控制系統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體驗。
模擬的太空艙內,一只機械手臂把培養皿放到了指定位置,輕輕打開,滴入試劑,隨后用玻璃棒進行攪拌,一系列空間實驗動作精準熟練。這只手臂受控于300公里外地面上的科學家。據悉,將來隨著我國空間站的建成,科學實驗會越來越多。通過地面“遙控”機械手臂,等于“延伸”了科學家的手臂,讓人們可以在地面精確地完成空間實驗,提高實驗效率和操作精度。
科普成果“貼近性”
互聯網門鎖遇小偷秘密報警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伍建民介紹,本次科技周注重互動性、體驗性、參與性,亮點項目緊密貼近百姓生活。讓觀眾能充分體驗科技創新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的最新成果,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
展覽中,一款互聯網智能鎖展現了科技保障安全的細心周到。
發明該鎖的搖光智能門鎖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把鎖可以扔掉鑰匙。可以指紋開鎖、密碼開鎖,還可以同公交卡、社區門禁卡等多種IC卡綁定開鎖。
如果手機丟失了,可以使用其他手機號登錄賬號進行開鎖密碼修改或權限刪除。一旦小偷用密碼或者鑰匙試開門鎖,主人立刻會收到提醒;一旦門鎖被撬,會發出高分貝警示,并立即自動撥打主人電話進行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