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huán)境保護 > 環(huán)保作文 > 正文

三改治河方案保古橋

2017-05-23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京東蕭太后河,如今正日漸恢復水清岸綠,并全線拓寬至70米。經(jīng)過技術(shù)人員的多番努力,通州張家灣鎮(zhèn)的一座明代古橋被成功保留下來。

        為了留住鄉(xiāng)愁,不損古橋風貌,又要保證行洪暢通,治河方案曾三易其稿,近日正式出爐。

        第一次修改:裁彎取直保古橋

        蕭太后河源出北京東南護城河,橫穿朝陽、通州。過了東六環(huán)外的張采路,它輕輕向北甩一個彎,復又向南入涼水河。

        通運古橋,恰位于這段彎如新月的河道上。

        古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為三孔石拱橋,兩側(cè)各有雕獅望柱22根。去年,蕭太后河綜合治理工程正式啟動。在這場數(shù)十年來的首次大修中,河道寬度將翻倍,增至70米左右,完工后,全線再無雨洪泛濫之虞。然而,工程最大的難點正在于張家灣河段:古橋橫跨南北,全長僅43米。如按常規(guī)方案拓寬,勢必要拆除古橋。

        “要動古橋,我們肯定不答應。”一聽說河流拓寬的風聲,王云明立馬抬高了聲音。老爺子今年78歲,他說,古橋原是進出張家灣的必經(jīng)之路,這兒的老老少少都有關(guān)于古橋的回憶。

        古橋不能拆,工程不能停,怎么辦?“最便捷的方案就是讓蕭太后河改道,裁彎取直,繞過古橋。”建設方北控水務的工程師王力平說。

        第二次修改:開辟岔河留水韻

        橋因水生。

        按照新方案,古橋倒是保住了,只是要與朝夕相伴400多年的河水永遠作別。

        “夏天漲水,村里的娃娃都跑去橋上,賽著往河里扎猛子。”王云明說,他小時候,蕭太后河水清澈透亮,捧起來就能喝。

        再往前追溯,蕭太后河是漕運動脈,明清時期,南來客船均在通運橋停泊。曾有文史專家考證,《紅樓夢》里林妹妹棄船登岸,輾轉(zhuǎn)入賈府,原型正是在通運古橋。橋墩下至今殘留著落客石臺。

        沒了水,橋就失去原有功能,文保價值也大打折扣。為了留住水韻,裁彎取直的方案被推翻,設計人員著手進行第二輪修改。

        這次修改后,原河道保持不變,在古橋南側(cè)新挖一段岔河,分流河水。河道右岸變成了一個小小的“河心島”。同時,在原河道與岔河交匯處新建一道鋼板閘,引主洪峰入岔河,避免古橋受暴雨沖擊。

        既保護了古橋、留下了水韻,又擴大了行洪斷面。這個方案似乎稱得上“兩全其美”。可意外的是,北控水務的工程師們在多次踏勘現(xiàn)場后,把這套新方案也推翻了。

        第三次修改:調(diào)整岸線護景觀

        不論是故宮三大殿的梁柱,還是三山五園的厚重石磚,當年,許多大型建筑的材料都經(jīng)大運河北上,至張家灣古城卸貨入京。于是,才有了“漂來的北京城”一說。如今,古城仍殘存南側(cè)城墻,距通運橋不足5米。

        數(shù)百年時間倏忽而過,今日張家灣,仍留有明清風韻。

        王力平發(fā)現(xiàn),不論從哪個角度觀察古橋和城墻,數(shù)米高的鋼板閘都會同時闖入眼簾。“一個古樸,一個現(xiàn)代,怎么看都不搭。”他心里“咯噔”一下:這設計稿,還得再改。

        為一座古橋,方案三易其稿。在最終效果圖上,鋼板閘不復存在,河心島的形狀也進行了修改:小島呈倒水滴形,尖頭沖著來水方向。技術(shù)人員解釋說,他們利用流體力學原理調(diào)整了岸線形狀,讓河水在流動中自然甩向岔河,代替鋼板閘調(diào)整流量。

        今年下半年,蕭太后河張家灣段綜合治理就將啟動。年底,河流重現(xiàn)水闊岸綠。412歲的通運古橋,也將繼續(xù)裝點著城市山水,延續(xù)著一代代通州人的記憶。

發(fā)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nèi)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quán),請和我們聯(lián)系。 關(guān)于我們 | 合作聯(lián)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