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街區為單元,西城全域50.7平方公里將在3年內實現漸進式有機更新。昨天,西城區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西城區人大關于扎實推進街區整理不斷提升城市品質的決議。該區的街區整理實施方案、城市設計導則以及街區公共空間管理辦法,即日起正式開始實施。
何為街區?和普通大街有什么區別?西城區委常委、副區長姜立光解釋,“過去說起大街,就是一條線,兩層皮(指臨街的房屋),沒有縱深。街區不一樣,它把街道兩邊的社區都納進來了,是個片區的概念。”
不僅概念不一樣,街區整理和現在的街道治理在理念上也大不相同。“同是一條街,街道辦事處在管,市政、園林、電力等部門也在管,但通常是從本部門的工作計劃出發,各干各的。”姜立光說。而街區整理,則是要打破這些條條框框,從街區的功能出發,從工作、居住其中的人的需求出發,把風貌保護、城市空間設計、公共服務配套等因素統籌起來考慮,在診斷分析病癥的基礎上,通過系統設計與整治更新,切實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的品質。
西城區初步確定按照0.4至0.6平方公里為標準劃分街區單元,全區各街道辦事處在各自區域范圍內初步完成約80個街區的劃定。關于街區劃分的依據,全區主要分為一般建成區和傳統風貌區,根據主要功能進一步細分,一般建成區分為政務活動、金融商務、金融科技、繁華商業、交通樞紐、公共休閑、生活居住七個類型,傳統風貌區主要分為政務活動、特色商業、文化休閑、生活居住四個類型。對于跨街道辦事處、區域特色相近的街區,如南新華街、東西琉璃廠街,西城區級層面將進行統籌合并為一個街區單元。最終的街區劃定將在明年上半年完成。
劃分單元后,將對各街區進行“會診”,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此為基礎,各街區將依據《西城區街區整理城市設計導則》,拿出具體的對癥下藥的街區整理設計方案。“打個比方,如果是居住區,重點是調整業態,完善一刻鐘服務圈,滿足居民的生活所需;如果是文保區,就要統籌周邊的區域資源,著力疏解過多的人流、車流,讓傳統風貌更好地得到保護。”市規劃國土委西城分局局長倪鋒說。
作為先行試點,鼓樓西大街、阜內大街的街區整理已經在進行中。其中,緊鄰什剎海景區的鼓樓西大街過去業態蕪雜,交通擁擠不堪。在專家診斷和征求居民意見后,這個街區被定位為文化休閑區,現在街道界面整治、業態功能提升、停車問題治理、歷史資源梳理等11個方面的整理措施正在逐步推進。
各街區的整理設計方案,將送西城區“城市品質提升藝術審查委員會”審查。在專家審查和政府審批通過后,該方案將納入西城區項目庫,并在幾年時間內分步實施,不以街道領導班子更換為轉移,一張藍圖繪到底。
《西城區街區公共空間管理辦法》同時出臺,該辦法明確了街區公共空間各治理主體的職責,即由區政府統籌領導,規劃、城管執法、城市管理、環保、公安等職能部門各司其職,街道辦事處和各功能街區建設指揮部組織配合,居委會、行業協會組織、物業單位等通力協作。從法律層面上梳理了城市公共空間管理的主體、內容、程序和責任,消除治理的盲區。
按照“一街一策”的要求,西城區所有街區設計將于明年年底全部完成,預計3年內各街區將實現有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