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城市綠心”首個棚改村十天全簽約

2017-12-20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2500名村民,短短10天內完成簽約。截至16日零時,通州小圣廟村棚改項目簽約率達100%。

  作為城市綠心中首個完成棚改的村莊,小圣廟為城市副中心的建設爭取了時間。“和諧、高效推進棚改,靠的是以黨建為核心的工作方法,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平公正。”永順鎮黨委書記鄧忠義說。

  六方小組進村 信息全程公示

  運河西岸,小圣廟村有400多年建村史。近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小作坊、出租公寓扎根,村子臟亂不堪,一度被列為市級環境整治“掛賬村”。

  在城市副中心規劃中,這里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面積9.8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將日漸浮現,不但林木蔥郁,還將規劃博物館、歌劇廳,打造現代化市民中心。而小圣廟村恰好位于綠心中央,全村642宗宅基地全要騰退。

  8月3日,棚改工作正式啟動,六方工作小組入駐運河西岸的小圣廟村。

  此次棚改的總指揮張寶利介紹,六方小組指的是永順鎮、村代表,以及新奧集團、拆遷、評估、測繪公司共同組成的棚改工作組。他們負責對每家每戶的宅基地面積、安置人口等進行共同認定。

  測量標準、宅基地分宗情況、實測面積、安置人口……這些信息在村里進行了4輪公示,無異議后才能作為安置補償的依據。有任何疑問,均可找六方小組解答。

  六方小組秉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則,公平公正、盡職盡責,村民懸著的心漸漸放了下來。

  調解員解開40年親情疙瘩

  棚改涉及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在這個當口上,不少積攢多年的家庭矛盾集中爆發了。

  在六方小組進村的同時,司法調解員和律師也先期入駐小圣廟。他們聯合熟悉村情的老人,把家家戶戶的疙瘩、矛盾一一捋清。最讓村支書戚倉感到頭疼的是村東包淑華家。

  包老太太年過八十,和仨閨女、倆兒子住前后院。因為40年前分家不均,幾個兒女心里結下了疙瘩,多年來互不登門。

  “以前都在一口鍋里吃飯,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戚倉把他們一家人請到棚改指揮部,苦口婆心勸了又勸,老太太感動得直掉淚。司法調解員和律師也拿出法律條文,講解財產繼承的原則。

  前后4個月,談了整整10次,一家人終于解開了40年的心結,重新分割財產,高高興興簽了約。棚改簽約第一天,包淑華的兒女還特意給指揮部送來了錦旗和熱騰騰的餃子。

  “農村家庭兒女多,爭端也多。全村總共31個小組,光是我們組就有5戶家庭有矛盾,甚至到了要打官司的地步。”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幸虧有司法調解員和律師的細心調停,不少家庭才再續親情。

  黨員干部主動讓出選房名額

  “棚改工作要做到百姓家中。”總指揮張寶利介紹,早在棚改啟動之初,全村108名黨員就立即行動起來,不但承諾帶頭簽約,而且包片入戶,為村民講解政策、答疑解難,動員他們配合測量、評估。

  村支書戚倉承諾他和家人最后選房。在他的帶動下,其他黨員干部也主動在福利分配、回遷選房時往后排。

  15日晚7時,距簽約全額獎勵期僅剩5小時,全村就剩米玉玲一戶未簽約。村黨委費了不少周折,終于打聽到了米玉玲沒來簽約的原因:3天前,米玉玲因身體不適住進了東直門醫院東區。

  “過了全額獎勵期,她得少領4萬塊獎金!”一想到不能讓群眾吃虧,村里的十幾位黨員沒有猶豫,趕緊奔醫院跑,挨個病房找人,終于在晚上10點鐘找到了米玉玲,請她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安置房說話兒就蓋起來了。”村民郭全憧憬著,三年后,一家人住上漂亮、暖和的安置房,推開窗子就能看到綠心,“日子肯定越來越和美、紅火。”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