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高中生參加“洋高考”出國成新趨勢
近日,北京教育考試院公布,北京2012年高考網上報名結束。報名參加2012年高考的考生約為7.3萬人,比2011年高考報名總數少3000多人。這也意味著北京高考報名人數已連續6年下降。
教育專家分析原因,一方面受到上世紀90年代人口生育低谷、適齡生源逐年減少影響;另一方面是,高中生參加“洋高考”,放棄國內的高考,這種現象則是逐年增加。
藍小閔(化名)從去年9月開始,每周六到中關村一家“托福強化秋季小班”上課。
她是北京人大附中高二學生。她報名的托福班,30多人中近半數人跟她一樣,是穿著中學校服、面容青澀的中學生。他們分別來自人大附中、清華附中、101中學、19中等。
據北京二中的老師介紹,近5年來,他們學校新生每年都有400人左右,而到高二、高三,人數會流失四五十人。這個人數還在逐年增加。流失的學生中,大部分是出國的。
另外還有報名高考又棄考的學生,考場上出現的一些空坐位即是例證。
北京不少中學為了迎合學生“洋高考”的需求,自2009年起,北京二中、四中、八中、十一學校等多所知名中學都開設了“出國班”。
火熱的“出國班”
“需求很火爆,最后還是擴招了。”北京二中國際部招生負責人周心歡說,2011年5月成立國際部后,很多家長找來爭取名額。原本六七十人的招生計劃,最終擴招到77人。
北京二中國際部的課程實行中美融合,多數是全英文授課。畢業后,學生獲中美兩個高中畢業證,還可通過考試到美國讀大學。
77名學生中,67人是北京戶籍,另外10人屬于非京籍學生。
楊紅(化名)的女兒很幸運,去年擦著中考錄取分數線,進入北京一所知名中學的國際班。
楊紅是不忍心讓孩子參加“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才替女兒選擇上國際班。
楊紅說,從孩子還沒出生,她就打算不給孩子添負擔,讓她自由成長。
但等女兒上學后,楊紅卻不得不“隨大溜”,“別人孩子在跑,只有你在走,那種感覺很不踏實。”
女兒初三那年,每天早7點出門,晚7點回家,吃飯半個小時,寫作業要寫到晚上11點,學習壓力大的時候,女兒還會歇斯底里地大叫。
去年6月26日,中考結束,女兒的試題卷子和課輔資料賣廢品稱重過百斤。
與其為這種考試而煎熬,楊紅突然明白,女兒以后最好脫離這種壓力。
以考美國大學為榮?
藍小閔還在托福班學習時,比她高4屆的高中校友冉陽(化名)已在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讀大三。
冉陽出國前也參加了高考。他母親張女士說,是為了“雙保險”。
北京一所外語培訓學校老師周容說,2006年,她教的人大附中四五個學生都考出國,還有學生考上哈佛、耶魯,又是全額獎學金,這在學校引起很大轟動。
周容說,這種轟動不亞于以前學校產生了高考“狀元”。
“一個學校出國學生多,一定有榜樣作用。”周容感覺,2005年以前,人大附中的學生以考北大、清華為榮;2005年以后,他們則希望考入香港的大學;2008年之后,學生們的目標增加了美國的大學。
按周容分析,出國熱在北京各“名”校將成一種趨勢。
據了解,2010年,人大附中約50人被國外高校錄取,去年上漲為70人;北大附中約10%的高三學生選擇出國讀大學;北京四中近百人申請國外高校,2011年成績最好的學生均已被國外高校錄取。
冉陽參加高考的心態很輕松,考試也正常發揮。成績出來后,他的分數過了北大錄取線。
張女士說,申請國外大學,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參加高考,差一分名次就差很多,誰也不能夠保證一次高考,能正常發揮。
2011年,一項針對高中生出國留學意向的調查顯示,在有出國意向的被調查高中生中,70%計劃高中畢業出國讀大學,24%計劃出國后繼續高中學習。其中,最想留學美國的比例達到50%。
排在首位的留學理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67%),其次是“增強職業競爭力”(38%),理由為“逃離國內升學壓力”的比例為19%。
新東方教育集團提供數據顯示,素有美國高考之稱的SAT考試培訓班,2004年只有幾十人,而到今年10月底,這個班人數有4000多人。
家長們的選擇
楊紅屬于周心歡總結的那類家長,為讓孩子減輕高考壓力選擇出國。
“其實,很多家長是在幫孩子選擇‘出國’。”周心歡說,90后學生的家長們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外,有的也有留學經驗。他們對外國的印象,加重了他們對孩子未來的選擇。
據教育部的數據,2009年高考全國棄考人數達到84萬;而2010年棄考人數接近100萬,其中出國留學選擇棄考的比例達到21.1%。
17歲的藍小閔說,美國集中全世界頂尖的老師和教育資源,就像是中國的教育“高地”在北京一樣,全球的“教育高地”是在美國。
藍小閔的學校,人大附中流傳一個段子:如果考的不好,就去隔壁。每年這所學校有上百人考入北大、清華。
藍小閔的父母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生人,分別是本科和研究生學歷。在出國這件事上,他們給予女兒指點。“我爸媽希望我能幸福地生活。”
王賢(化名)的兒子今年在十一學校國際班讀高二。這里是“西方的高中”,全英文教學、外教;考試“分級制”代替了“排名”;喜歡魔術的兒子,在校成立魔術協會;還在周末做起了“義工”。
去年12月,中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新科院士”名單統計,新當選院士中,留學回國的占近90%。
王賢特意提到“90%”,這更堅定他讓孩子出國的決心。
出國留學對擁有北京戶口的家庭而言,是個“雙保險”,可對沒有北京戶口的家庭而言,讓孩子出國留學是“迫不得已”。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正為高考沖刺作準備時,王子賀(化名)有些“羨慕嫉妒恨”,他女兒正忙著復習托福、GRE。
女兒已經考了三四次,仍未過關。王子賀說,女兒為學習英語,化學、物理、生物基本“荒廢”。
“不放心,她還不到18歲。”王子賀感到很無奈。他是北京一家企業的高管,在京已有八九年時間。
女兒臨上高中,王子賀花了近20萬,找了“同事的媳婦的一個關系”才把女兒塞到一所重點高中。
據了解,按照現有的北京高中招生名額,滿足北京戶籍考生的要求都不夠,基本不錄取非京籍學生。一般非京籍學生留在北京的,多數是上學校的國際班。
像王子賀女兒這樣的考生,在北京還有很多。如何解決他們的高考問題,教育部學生司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正對此問題進行調研,相關政策會盡快出臺,但無法給出具體時間表。
新東方教育集團相關負責人分析,目前高中生出國“趕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發達區域,內地城市較少,但已經有不少住在偏遠地區的富裕人群選擇讓孩子高中出國。
另一個圍城
乍到美國,冉陽很想家,但作為男生,冉陽很快習慣了美國生活。
但藍小閔卻很擔憂,國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困難怎么辦。
她所在人大附中那個班里,53個同學,要出國的就有10人。好多同學和她一樣,對出國有點飄忽不定。
楊紅看到的則是,隨著留學大軍擴大,國外大學的要求也在提高。以托福為例,滿分120分,想上好點的大學需考100分,上特別好的大學要達到110分。
除了考試壓力外,經濟負擔也不是一筆小數。
楊紅算過一筆賬,從孩子高中上“出國班”,再到出國4年,7年最少需要200萬。“出國班”3年收費30萬元,國外需170萬。這還必須在學費不漲、“錢還值錢”的前提之下。
這筆賬還不包括在學校周邊租房,以及出國的生活費用。
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2010-2011年度,外國留學生向美國大學支付的學費、生活上的花費,累計為美國經濟的貢獻總值達202億美元。
美國有20多萬名中國留學生,大約占在美留學生總數的22%,中國留學生為美國經濟做出的貢獻,至少在44億美元以上。
家長李蘭則擔憂孩子在美國的成長。
她在美國陪讀一年,接觸過一些正在國外讀書的中國孩子。
“很多孩子出國后,沒有一個外國朋友。”李蘭說,很多留學生整日不出門,靠網絡與外界交往,交際的還是國內的朋友。
李蘭覺得,家長們為孩子操心的太多,讓這些“90后”學生得到的過于容易。從某種意義上看,孩子們自己選擇的機會卻在減少。